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欧阳明高院士:AI助力全固态电池研发,DeepSeek文本挖掘展现潜力

   时间:2025-02-15 19:09:49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一场聚焦于全固态电池技术创新的盛会——“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年会及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吸引了业内众多目光。此次论坛为期两天,自2月15日持续至16日。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该平台理事长欧阳明高发表了一场引人深思的演讲。他指出,当前电池研发领域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AI技术正逐步重塑研发范式,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力量。然而,尽管前景广阔,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之路仍布满荆棘,亟待突破一系列基础理论与工艺瓶颈。

面对研发过程中的重重困难,欧阳明高院士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即便是最顶尖的科学家,单凭一己之力也难以在实验室中攻克所有难题。AI的加入,无疑为这一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他强调,全固态电池的研发面临着固固界面处理、锂金属负极应用、硫化物电解质稳定性提升以及生产工艺优化等四大核心挑战,传统的研发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的需求。

为此,欧阳明高院士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研发范式:“文献由AI阅读、报告由AI撰写、模型由AI计算、优化由AI执行”。他进一步介绍了一款名为DeepSeek的工具,在电池知识问答和文本挖掘方面表现出色,初步具备了电池设计能力,但在科学分析能力上仍有待提升,需要更加专业的垂直领域大模型来完善。

复旦大学汪莹团队在这一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他们利用AI高通量计算技术,成功将材料筛选效率提升了百倍,极大地加速了硫化物电解质适配方案的研发进程。

然而,欧阳明高院士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在全固态电池领域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差距。特别是在核心专利布局和基础研究方面,中国还需加大投入,迎头赶上。以丰田为例,该公司在全固态电池领域已拥有1300余项专利,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专利数量尚不足百项。美国在电化学机理研究方面仍处于领先地位。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欧阳明高院士对全固态电池的未来仍充满信心。他指出,一旦全固态电池实现1%的市场占有率,其颠覆性意义将不言而喻。这不仅将推动电动汽车行业的革新,更将为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演讲的最后,欧阳明高院士呼吁业界同仁携手共进,共同推动全固态电池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他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一定能够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此次论坛不仅为业界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更为全固态电池技术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AI技术的助力下,全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指日可待。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