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视新闻曝光了一系列涉及人工智能(AI)深度合成技术的侵权行为,这些行为严重侵犯了公众人物的肖像权与声音权。从对企业家雷军的恶搞,到利用AI技术制作张文宏医生的音视频进行商品推广,乃至通过深度合成视频实施诈骗,AI技术的滥用现象日益猖獗。
刘德华,这位知名影星也未能幸免于AI技术的侵扰。有网友利用AI技术模仿刘德华的声音,试图在网络上获取流量。对此,刘德华的电影公司迅速发布声明,警告公众警惕伪造刘德华声音的AI语音合成技术陷阱,避免上当受骗。
记者深入调查发现,AI深度合成音视频技术的获取门槛并不高。在一些在线购物平台上,AI深度合成技术已成为部分网店盈利的手段。仅需支付数十元,顾客便能定制包含名人音视频在内的个性化内容。这一发现令人震惊,同时也揭示了AI技术被滥用的严峻现实。
在网络空间,深度合成软件的下载并不困难。有数十种开源软件和工具可以实现声音的替换和面部的替换。尽管这些技术需要一定的参数调整和操作步骤,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但短视频平台上仍有大量主播在教授如何使用这些技术。这一现象无疑加剧了AI深度合成技术的滥用风险。
面对AI深度合成技术的滥用,法律专家指出,相关法律法规已明确规定,未经授权,不得深度合成制作发布他人信息。网店接受订单,利用AI技术深度合成名人视频,已构成侵权行为,并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一观点为打击AI深度合成技术的滥用提供了法律支持。
在司法实践中,我国已经审结了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该案中,一名配音演员的声音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AI技术生成并出售。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认为,民法典已将自然人的声音视为一种具有人身专属性的人格权益。因此,法院最终判决被告的行为构成侵权,为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滥用风险也日益凸显。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维护公众人物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