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小米业绩超燃,汽车业务领跑,为何仍有人看不懂?

   时间:2025-02-17 03:20:07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小米集团近日宣布了其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第十万台小米SU7正式下线,并随之发布了其业绩强劲的季度报告。数据显示,小米集团在该报告期内总营收达到了925亿元人民币,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0.5%,经调整后的净利润为63亿元人民币。

在业务构成方面,小米的“手机×AIoT”战略持续显现成效,该板块的收入同比增长了16.8%,达到了828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互联网业务也实现了历史新高,收入达到了85亿元人民币。这些成绩不仅展示了小米在传统业务领域的稳固地位,也彰显了其在创新领域的强劲势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进展。小米汽车等创新业务在本季度内收入达到了97亿元人民币,虽然毛利率为17.1%,但经调整后的净亏损有所收窄,显示出该业务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作为一家新兴车企,小米汽车在发布后的短短230天内便实现了10万辆的下线目标,创造了新车企的最快纪录。目前,小米SU7的产能已全面拉满,单月生产和交付量均突破了2万台,并已完成10万辆的交付,正朝着全年13万辆的目标冲刺。

除了业务上的亮眼表现,小米集团的现金储备也达到了历史新高。截至2024年9月30日,小米集团的现金储备为1516亿元人民币,为公司未来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务基础。

小米汽车自2024年3月上市以来,屡次打破行业记录,在产能爬坡、销售业绩等方面均表现出色,提前完成了外界的所有预期。众多机构对小米汽车给出了确定性增长预期,花旗发布的研报指出,投资者对小米未来在电动汽车市场的潜力充满信心,认为小米有望在该领域迎来更多机会。

小米汽车的发布不仅提升了品牌效应和市场占有率,还带来了用户圈层的多元化和高端化。以小米SU7 Ultra为例,这款预售价高达81.49万元的“超级轿跑”在未正式发布的情况下,预订开启10分钟内小订订单便超过了3680台,其中10%的预订者来自女性用户。雷军在直播中透露,目前小米SU7的车主中,女性用户占比近一半,而iPhone用户也占到了56%,显示出小米汽车对用户群体的广泛吸引力。

小米汽车的爆发也带动了小米手机业务的增长。第三季度,小米手机收入同比增长了13.9%,出货量同比增长了3.1%,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提升至14.7%,排名升至第四。特别是高端智能手机(3000元以上)的出货量在整体智能手机中的占比达到了20.1%,同比提升7.9个百分点。小米15系列虽然起售价上调,但仍以快于小米14系列的速度达成了销量破百万的成果。

在供应链方面,小米也在积极应对市场变化。随着手机内存价格的下降,小米手机的毛利率在第三季度达到了11.7%,超出了市场预期。供应链人士表示,手机内存从三季度开始降价,整体下降5-10%,而OLED屏价格一直较低,没有降价空间,但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也不太可能涨价。这意味着整个手机行业在第四季度的毛利可能会更加好看。

小米汽车的爆发还带动了新零售和非手机品类的扩张。汽车门店作为稀缺资源,刺激了经销商开店的积极性。仅第三季度,中国区新增小米之家就超过了3000多家,远超年初设定的目标。小米将全年目标提升至5000家以上,并计划在今年年底开出超过100家500平方米的大店(不包括汽车)。这将有助于提升小米品牌的形象,增加单店能效和品类,特别是利于大家电产品的铺设,提高门店的整体盈利能力。

大家电品类的一大优势是没有淡旺季区分,得益于小米对家电业务的产品调整和技术提升,该品类连续三个季度实现了同比超20%的快速增长。其中,大家电和IOT业务在第三季度达到了261亿元人民币。部分门店的大家电能为门店贡献近40%的营收,未来随着家电工厂的建设和出海计划,其增长有望加速成为IOT第一大品类。

“人车家全生态”闭环的形成,标志着小米商业护城河的加速拓宽。这背后是小米人车家战略协同及产业能力领先战略的阶段性成果。资本市场对小米的未来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高盛、花旗等国际投行纷纷调高小米的目标价,汇丰银行更是将小米公司的目标价提高至36.7港元,并维持“买入”评级。

尽管小米财报发布后股价有所下滑,但不少机构认为这主要是受到手机毛利率同比下降等短期因素的影响。从长远来看,小米仍然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小米始终追求以技术为本,坚定投入底层核心技术,持续在AI、OS和芯片领域投入研发。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研发支出达到6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9%。截至2024年9月30日,研发人员总数达20436人,环比增加2146人。

在汽车领域,小米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小米在2024年11月14日正式发布了智能底盘预研技术,展示了小米全主动悬架、超级四电机系统、48V线控制动和48V线控转向四项核心技术。小米汽车仅用一年时间就发布了三代底盘技术,真正做到了量产一代、发布一代、预研一代。同时,小米在智能驾驶领域也取得了卓越成果,小米智能驾驶全面接入端到端大模型,并取名为HAD。截至2024年11月14日,小米智驾活跃率超85%,总行驶里程超8000万公里。

小米始终在与用户保持紧密互动,通过问答等方式了解用户实际需求,并据此推出创新产品。例如,小米SU7双层镀银、三层镀银玻璃防晒等设计便深受用户喜爱,成功吸引了女性市场的关注。小米用爆品思维打造产品,建立高效率模式,其产品定位思路、供应链和新零售模型均体现了小米独特的方法论。

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曾表示,小米的造车实力仍被低估。为了确保成功,小米在初期采用了传统车厂的方法,打法偏稳健。但随着业务的逐步成熟,小米未来将提速发展,有望在电动汽车领域取得更大成就。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