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国车市价格战白热化,上市车企盈利空间何去何从?

   时间:2025-02-17 09:59:41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中国汽车市场在2025年初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价格大战,其根源可追溯至2024年的补贴政策,该政策在激发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为2025年的产能过剩埋下了伏笔。

自新年伊始,超过35家汽车制造商和品牌相继宣布降价,覆盖自主品牌、合资车企及豪华品牌,燃油车与新能源车亦卷入其中。这场价格战不仅凸显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更揭示了行业内部的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乘联分会)的数据,2024年汽车行业的利润率为4.3%,远低于下游工业企业6%的平均水平。多家上市车企发布的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其业绩普遍承压,净利润大幅缩水,亏损扩大。

早在2024年底,比亚迪、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率先打响降价第一枪,随后长安汽车、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迅速跟进,一汽-大众、广汽丰田等合资车企也相继加入战局。降价幅度普遍超过万元,部分车型价格甚至腰斩。

然而,在这场激烈的价格战中,消费者的反应却相对冷静。乘联分会发布的2025年1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显示,1月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为179.4万辆,同比下降12.1%,环比降幅更是高达31.9%。与此同时,1月乘用车产量为210.7万辆,同比增长3.6%,产销差达到31.3万辆。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2024年的补贴政策提前透支了市场需求,而2025年初的车企产能过剩则导致库存积压,价格战成为清理库存的无奈之举。目前,库存压力尚未从主机厂转移至经销商,但经销商已经开始感受到“去库存焦虑”,尤其是合资品牌经销商,因销量下滑、库存周期拉长,普遍面临资金周转压力。

2025年的价格战呈现出新的特点。车企不再单纯依赖降价,而是通过金融政策、技术升级和差异化服务等手段来争夺市场。例如,比亚迪发布了“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并将高阶智能驾驶功能下放至10万元以下市场,这是一种变相的价格战手段,但增配不增价的方式显然更为高明。

特斯拉、小鹏汽车等新能源车企也推出了各种优惠政策,如限时保险补贴、0首付贷款等,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春节假期过后,价格战再度升温,广汽丰田、东风本田等合资车企以及奇瑞汽车等自主品牌也相继推出限时促销活动。

这场价格战的本质是中国汽车产业从燃油时代向新能源时代转型的阵痛。在这一过程中,谁能兼具成本控制能力、技术创新和全球化视野,谁就能在残酷的淘汰赛中脱颖而出。然而,对于部分相对弱势的车企而言,其利润空间已被压缩至临界点,存在因现金流断裂而退出市场的风险。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