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国内汽车市场传来捷报,全年产销量跃上了3100万辆的新台阶,这一亮眼成绩为汽车流通行业注入了强劲信心,尤其是对2025年的市场前景,业界普遍持乐观态度。众多车企纷纷调高销售目标,其中新能源车企的表现尤为抢眼,预期增长率高达170%,凸显了其对未来市场的坚定看好。
近年来,车企在制定年度目标时更加注重稳健与进取的平衡,同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预期提升,为车企实现销售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在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燃油车车企及经销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面对“电进油退”的行业趋势,他们能否通过转型新能源汽车实现自我救赎,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不同品牌的发展态势各异。埃安、岚图、阿维塔、极狐、智己等品牌由于销量相对较弱,渠道拓展动力略显不足。而小米、小鹏、零跑等品牌则通过直营与经销商相结合的模式,展现出了强大的渠道扩展潜力。尤其是小米汽车,其上市之初便明确了与各区域主要经销商直接合作的策略,导致许多有意合作的经销商难以入局,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
当前,汽车流通行业正步入一个充满挑战的新阶段。随着多区域燃油车市场的降温,不少经销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尽管新能源汽车市场尚未完全向传统经销商开放,但多数经销商仍在积极调整策略,主动接触新能源品牌,寻求新的增长点。然而,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新能源品牌经营中遇到的种种难题,给经销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新能源车企对经销商的准入门槛较高,倾向于选择具备丰富经验的合作伙伴,并要求自带一定的客户基础。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的售后服务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要求经销商投入更多资源建立健全的售后服务体系。同时,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迭代也要求售后团队持续学习,紧跟市场步伐。这些要求成为众多传统经销商顺利投身新能源品牌的重重障碍。
更为严峻的是,随着线上销售、直播带货以及直营模式等新兴销售模式的兴起,传统经销商的营销策略与渠道管理能力面临更高要求。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车企压力倍增,这种压力进一步传导至渠道终端。在多数新能源车企还未实现盈利的当下,经销商的利润也被大幅压缩。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近年来汽车经销商的整体盈利状况显著恶化。盈利经销商比例大幅下降,远低于历史水平。以往较为容易盈利的汽车经销商行业,如今正面临严峻挑战。市场渠道的冗余、车企利益分配的不合理以及售后服务网络的变革等因素,都加剧了经销商的生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