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阿里领涨背后:中国科技资产迎来“重估溢价”时代?

   时间:2025-02-17 10:07:54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2025年初的一个半月里,阿里巴巴的港股市值激增50%,创下了三年来的新高,这一涨势引发了广泛关注。

市场普遍认为,阿里巴巴的强劲表现与其作为国内领先的云服务提供商密不可分。随着2025年AI应用的爆发式增长,基础云服务需求迅速释放,为阿里巴巴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遇。

阿里巴巴与苹果的战略合作也为其股价上涨增添了动力。据悉,阿里巴巴将为iPhone提供本地化AI功能,成为中国首家深度嵌入苹果生态的AI企业。这一消息无疑为投资者注入了信心。

与此同时,马云的回归也被视为阿里巴巴股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自开年以来,马云多次现身公众视野,这不仅标志着阿里巴巴走出了此前的低迷期,更释放出有关部门对科技巨头加大支持的积极信号。

然而,阿里巴巴的涨势并非孤立现象。整体来看,恒生科技指数在2025年初也呈现出走强趋势。中芯国际、小米等科技企业的股价均实现了显著增长,腾讯、美团、京东、网易等知名企业也均录得两位数涨幅。阿里巴巴由于拥有额外的催化剂,涨幅更为显著,但仍可被视为整个中国资产上涨趋势的一部分。

高盛的数据显示,截至当前,恒生科技和中概指数涨幅已位列全球大类资产榜首和榜二,且全球对冲基金仍在增持中国科技股。这一趋势进一步验证了德意志银行研报中的观点,即中国资产正经历“斯普特尼克时刻”,意味着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重新认识。

长期以来,国际资本市场上的中概股因低迷表现而被低估。以2024年中期数据为例,港股互联网公司市盈率普遍在10-15倍之间,而美股同类公司则高达24-35倍,折价幅度显著。德银报告指出,这种折价现象不仅存在于互联网公司,还广泛存在于AI、电动汽车、6G等高附加值领域。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技术突破长期被低估,但实际上,中国已拥有全球70%的电动汽车专利,相关公司的估值却远低于特斯拉。

这种低估源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的刻板印象。他们认为,中国科技缺乏原创性,而擅长于技术的扩展和应用。然而,这一看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案例所颠覆。从QQ的持续创新到无人机、电动汽车、宇树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全球领先技术,中国科技已经充分展现了其创新能力。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杂志曾提出“中间的缺失”概念,指出美国企业在创新战略上往往忽视制造技术规模化拓展和渐进式经验积累等中间环节。相比之下,这些正是中国制造的强项所在。中国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集成创新能力,通过不断组合、试用、调整优化实验室技术,形成新的技术模块,并推动制造流程迭代升级。

中国还拥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统一大市场优势。以微信灰度测试AI搜索接入DeepSeek-R1大模型为例,一旦成功接入,DeepSeek将立刻成为全球用户最多的大模型。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中国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巨大推动作用。

随着中国式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得到验证,中国资产正从“估值折价”向“重估溢价”转变。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阿里巴巴等科技企业的股价上涨上,更反映了中国在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中的崛起。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