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春节档电影:男性叙事狂欢下的女性角色边缘化困境

   时间:2025-02-17 11:45:14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今年的春节档电影市场依旧如火如荼,截至2月12日,总票房已突破157亿元大关,显示出观众的热情丝毫未减。其中,《哪吒之魔童闹海》以近98亿的票房成绩尤为亮眼,跻身全球影史票房榜前20,而其他如《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及《熊出没·重启未来》也分别收获了超过25亿、10亿和5亿的票房。

与往年的春节档相比,今年的电影市场呈现出了显著的回暖趋势。然而,在票房捷报频传的同时,观众和评论界也开始关注到一个愈发明显的问题:女性角色在春节档电影中的边缘化。

春节档似乎成了男性美学的盛宴,特别是在女性导演缺席的情况下。例如,《哪吒之魔童闹海》通过重塑哪吒与李靖的父子关系,以及塑造其他几位无言爱子的好父亲形象,展现了一幅理想化的男性英雄画卷。同样,《唐探1900》、《射雕英雄传:侠之大义者》和《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等影片也从不同视角聚焦于男性英雄的成长历程。

相比之下,女性角色在这些影片中往往被边缘化,缺乏深度和复杂性。她们更多地被塑造成服务于男性叙事的工具,无论是作为精致的战利品还是装饰品,都缺乏作为独立个体的构建。这种现象在今年的春节档电影中尤为明显,如《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殷夫人的“献祭”,《唐探1900》中女性角色的团灭等,都反映出女性角色在男性视角下的“他者”化。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角色的边缘化并非今年春节档的特有现象。在过去几年中,虽然“艳尸女主”的现象有所收敛,但女性角色在电影中的存在感依然不强。例如,2023年春节档电影《满江红》中的“瑶琴之死”和2024年春节档《第二十条》中的“郝秀萍”刻画,都引发了观众的吐槽。今年,女性角色依然更多地作为男性叙事的“燃料”而出现。

双男配置下的擦边卖腐现象在春节档电影中也越来越普遍。不少男性导演和编剧迎合耽美文化所带来的红利,刻意在影片中穿插卖腐情节,以吸引特定观众群体。这种做法不仅加剧了女性角色的边缘化,也进一步固化了男性叙事的主体地位。

回顾近12年的春节档电影市场,不难发现女性主演和女性角色故事的占比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在80部春节档电影中,真正以女性角色为主体、算得上“大女主”的电影寥寥无几。即便是在那些包含女性角色的影片中,女性也往往只是作为配角或工具性角色出现。今年春节档更是创下了近年来“含女量”最低的记录。

尽管女性角色在春节档电影中的存在感不强,但女性观众却始终是电影市场的重要消费群体。据灯塔专业版发布的报告显示,自2018年以来,历年春节档购票用户中女性用户占比逐年递增,今年更是达到了63.5%。这一数据表明,女性观众对于电影市场的贡献不容忽视。

面对女性角色在春节档电影中的边缘化现象,舆论场上开始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关注女性导演的创作、推动女性题材电影的发展。这些声音不仅来自女性观众,也来自越来越多关注性别平等问题的观众和评论者。他们希望电影市场能够打破男性叙事的主体地位,为女性角色提供更多展现深度和复杂性的机会。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