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在2025年初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价格战风暴,其根源可追溯至2024年的补贴政策,该政策被指提前透支了市场需求。进入新的一年,车企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迅速浮出水面,导致库存积压严重,价格战因此成为清理库存的无奈选择。
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超过35家车企及品牌宣布降价,覆盖自主品牌、合资车企以及豪华品牌,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均未能幸免。这场价格战不仅深刻反映了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更揭示了汽车行业内部存在的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乘联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3%,远低于下游工业企业6%的平均利润率。这一数据揭示了车企在财务上面临的巨大压力。事实上,根据部分中国上市车企2024年的业绩预告,大多数车企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显著缩水,亏损面扩大。
价格战的导火索可追溯到2024年底,比亚迪、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率先发起降价,随后长安汽车、吉利、奇瑞等车企迅速跟进。紧接着,一汽-大众、广汽丰田等合资车企也相继加入战局。在这场降价大战中,车企们毫不吝啬,降价幅度普遍超过万元,部分车型的价格甚至降至冰点。
然而,尽管车企们拼尽全力,消费者却显得愈发冷静。乘联分会发布的2025年1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显示,当月中国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仅为179.4万辆,同比下降12.1%,环比降幅更是高达31.9%。与此同时,1月乘用车产量为210.7万辆,同比增长3.6%,与零售销量相比,产销差达31.3万辆。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2024年的补贴政策提前透支了市场需求,而2025年初的车企产能过剩则加剧了库存积压问题。尽管1月厂商库存仅增长1万辆,但渠道库存却减少了7万辆,表明车企通过强力生产冲刺批发销量,但终端零售未能完全消化库存,市场仍处于去库存周期。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消费者价格敏感度提升,更倾向于选择高性价比车型,这也迫使车企以价换量。同时,中国汽车市场新能源转型的倒逼效应也是价格战的重要推手之一。尽管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所下降,但比亚迪、吉利等头部企业通过“油电同价”策略挤压燃油车市场,迫使传统车企尤其是合资车企降价求生。
春节假期过后,价格战再度升温。特斯拉再次推出限时保险补贴和贷款优惠等政策,小鹏汽车则推出了业内首个“0首付+5年0利息”政策。蔚来、鸿蒙智行旗下智界品牌等也纷纷加入“隐性降价”行列。广汽丰田、东风本田等合资车企也陆续发布优惠政策,奇瑞汽车更是宣布旗下车型启动平均降价幅度超过10%的限时促销。
值得注意的是,节后这一波价格战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车企们不再仅仅依赖于简单降价,而是通过金融政策、技术升级和差异化服务等手段来争夺市场,以避免直接冲击品牌价格体系。例如,比亚迪发布了“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并将高阶智能驾驶功能下放至10万元以下市场,这种做法被视为一种变相的价格战手段,但显然更为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