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中国科技以独特的方式惊艳亮相,将传统与未来巧妙融合。舞台上,宇树科技的16台人形机器人H1身着喜庆的花棉袄,以惊人的0.3毫米级运动精度演绎着秧歌,手绢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绚丽的弧线,这一幕不仅在国内引起了轰动,更在全球社交媒体上收获了数千万次的点击量。
春晚结束后,这场科技盛宴的热度并未减退,反而持续发酵。美国《大西洋月刊》对此点评道,中国通过春晚向全球展示了新时代的意识形态——科技霸权披上了花棉袄的外衣。然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中国科技的力量在春晚的舞台上还有更多体现。
在春晚的舞台上,阿里的通义万相AI技术让苏绣非遗《千里江山图》焕发了新的生机,3000架无人机在夜空中拼出“福”字,背后则是全绿电的支持。重庆分会场上,780台新能源电车用车灯编织出“中国智造”的绿电光影,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硬核实力。
如果说春晚是技术落地的“秀场”,那么近期问世的DeepSeek则是中国科技在AI领域的又一力作。DeepSeek是全球首个具备思考能力和联网能力的推理模型,它以远低于ChatGPT-4的训练成本和团队规模,成功完成了大模型的训练,并在多个方面实现了超越。
DeepSeek的成功不仅展示了中国在AI领域的创新实力,更揭示了算力与电力之间的紧密联系。据《经济学人》报道,DeepSeek这样的“六边形战士”模型,单次训练耗电量高达50万度,相当于5万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量。这一数据引发了人们对AI未来发展与能源消耗的深入思考。
面对AI对算力的巨大需求,中国提出了“AI+能源”国家战略,通过“东数西算”工程,将数据中心建在贵州山洞、宁夏戈壁等具有天然散热优势且毗邻光伏电站与风电场的地区。这一举措不仅降低了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更推动了新能源的消纳和电力系统的转型升级。
在甘肃庆阳,风光综合新能源项目为数据中心提供了充足的绿电,实现了算力的100%消纳,重点服务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算力需求。在贵州,华为盘古等大模型的应用推动了当地多个行业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新建数据中心的绿电占比已超过80%。
中国的“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推动了电力系统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进,提出了到2025年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电占比超过80%的目标,并支持通过绿电直供、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推进绿色转型。这一举措不仅为中国AI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更为全球绿色算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中国方案”。
如今,AI与能源这两条看似平行的赛道,在中国碰撞出了奇迹般的火花。DeepSeek等AI模型正在用来自光伏电站的绿电进行训练,而最聪明的AI也在智慧运维系统中守护着“光伏矩阵”,实现着绿电与AI的“双向奔赴”。这一幕幕生动的场景,正是中国以新能源重构全球科技话语权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