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长城蔚来:匠人精神下的破局之路何在?

   时间:2025-02-17 17:02:32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汽车行业日新月异的今天,长城汽车与蔚来汽车如同两位坚守传统的“铁匠”,在智能化、新能源化的浪潮中,各自探索着前行的道路。

这两家车企及其创始人,均以专注著称。然而,在汽车行业新老交替、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这份专注似乎成了双刃剑。

蔚来汽车,由李斌掌舵,其命运似乎与高端化和换电模式紧密相连。蔚来汽车的平均售价超过35万元,远超特斯拉和理想,但这也导致了用户基盘相对狭窄。2024年,蔚来单店平均销量仅为理想的60%,换电站建设的巨大投入更是让全年净亏损扩大至180亿元。蔚来陷入了“高端服务-高成本-低毛利”的循环,至今累计亏损已达千亿元,盈利之路似乎遥不可及。

数据背后,是两家车企面临的严峻现实。2024年,价格战、智能化军备竞赛、市场分层加剧,让长城与蔚来的短板暴露无遗。在价格战中,长城汽车因混动平台成本居高不下,被迫降价止血,却未能挽回销量和混动名誉;蔚来则因换电架构的硬件冗余,无法像其他车企一样通过简化配置降低成本。在智能化方面,长城汽车城市NOA落地进度落后,蔚来智能座舱迭代缓慢,NPS(净推荐值)下滑至新势力末位。在细分市场方面,长城汽车缺乏30万元以上竞争力强的产品,蔚来则因车型定位重叠陷入内耗。

面对困境,两家车企的自救动作显得尤为关键。长城汽车在电动化补课上显得矛盾重重,推出的Hi4-T插混技术被质疑“油改电”,高端新能源车型销量不佳。魏建军虽强调死守SUV基本盘,却未能提出有效应对竞品颠覆的策略。蔚来汽车则因换电模式陷入囚徒困境,与长安、吉利等企业共建换电联盟虽能短期缓解资金压力,但可能失去核心数据与标准主导权。阿尔卑斯子品牌虽瞄准20万-30万元市场,却因换电架构成本限制难以实现低价承诺。

长城与蔚来的困境,本质上是工业时代“单品极致”思维与智能时代“生态协同”逻辑的冲突。比亚迪靠全产业链通吃市场,华为以“智选车模式”整合ICT能力,单一品类的聚焦反而成了长城与蔚来的天花板。理想靠产品、小米靠营销、零跑靠性价比,吉利与奇瑞等老牌车企全面布局,专注反倒成了长城与蔚来最大的瓶颈和障碍。

或许,真正的破局不在于“是否专注”,而在于“专注什么”。长城与蔚来需要从“专注产品”转向“专注用户价值重构”。若长城能将越野技术优势转化为电动化场景解决方案,蔚来能以换电网络为支点撬动能源服务生态,这两位“铁匠”或许还能在智能时代锻造出新的武器。否则,他们的故事或将成为商学院教材里“过度路径依赖”的典型案例。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