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固态电池争霸赛:本田豪言5年量产,中国车企能否后来居上?

   时间:2025-02-17 18:50:47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全固态电池的竞争日益白热化。本田公司近期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全固态电池示范生产线已在今年1月启动试生产,并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实现量产并搭载至车辆上。这一消息标志着本田在全固态电池技术上的重大进展。

全固态电池被视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救星”,有望解决传统电池存在的诸多缺陷。丰田公司此前也宣布,其新型固态电池仅需充电10分钟,便可提供1500公里的续航里程。这一系列突破让日本企业在固态电池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甚至引发了部分日本媒体的欢呼,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这一领域已落败。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中国企业在固态电池技术上同样取得了显著进展。广汽、比亚迪等国内汽车巨头纷纷宣布,他们的固态电池已接近量产阶段,并计划不久的将来搭载至量产车型上。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无疑给日本车企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日本企业在固态电池研发上投入巨大,但量产之路却充满坎坷。丰田公司原计划在2026年实现固态电池的量产,但如今已将这一目标推迟至2030年。本田虽然已开设生产线,但距离真正实现量产还有五年的路程。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在固态电池的量产进度上显得更为迅速和稳健。

不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日本企业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科技同样遭遇了挑战。例如,日本企业引以为傲的“益立维”技术,尽管被证实具有增加线粒体数量、提高AMPK活性的功效,但由于无法实现大规模量产,始终难以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而中国科学家通过新型提纯技术,成功实现了相关成分的低价量产,并据此研制出了国产“益立维”,迅速在市场上获得了广泛认可。

成本问题也是日本企业在固态电池量产道路上的一大障碍。目前,日本企业所研制的固态电池成本高昂,售价高达数十万元,远远超出了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高昂的成本限制了固态电池的市场渗透率,也影响了其商业化进程。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在固态电池的研发与商业化落地方面展现出了更强的实力。中国在锂、钴、镍等关键矿产供应链上占据优势,电池生产设备国产化率也很高,这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广汽集团已宣布,其自研的全固态电池产品将在2026年正式搭载至量产车型上。

中国企业在固态电池技术上也在不断创新和突破。例如,国轩高科研发团队通过多项尖端技术实现了全固态电池材料端的技术突破;广汽埃安则采用了石墨烯技术,新电池仅需8分钟便可充至80%,实现1000公里的纯电续航;比亚迪也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推出搭载全固态电池的新纯电平台与车型。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固态电池的较量已经全面升级。虽然最终谁能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尚难确定,但中国企业在固态电池量产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已经十分明显。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在全球市场上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