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章男,这位以赛车服和棒球帽示人的汽车界“不羁董事长”,自口罩时期后的首次中国之行,便在上海留下了深刻印象。去年六月,于上海举办的丰田GR嘉年华上,他身着这身标志性的“非典型董事长”装扮,亲自下场,为观众献上了一场高水平的赛车特技表演。
在那段期间,中国汽车市场的蓬勃活力深深触动了他。有消息称,脱下赛车服的丰田章男随即在上海展开了密集的考察行程,意在借此机会加速雷克萨斯国产化的步伐。
八个月后的今天,雷克萨斯国产化的靴子终于落地。丰田汽车宣布,将在上海金山区设立专注于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的研发、生产公司,预计2027年投产。
上海,作为全球新能源车的制造高地,依托长三角的强大供应链和特斯拉的成功经验,对丰田新能源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这一合作背后,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浮出水面:在全球竞争加剧、贸易壁垒频现、产业整合进入后半程的当下,丰田选择上海,对这座城市意味着什么?
上海,这座经济总量已突破5.4万亿元的城市,不仅是国内经济的领头羊,其GDP表现也已超越巴黎和伦敦,跻身全球前五大都市之列。然而,面对如此辉煌的经济成就,上海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寻找新的增长点,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纽约,这座汇聚全球资源的金融之城,常常与上海相提并论。但产业结构上,两者差异显著。纽约的GDP中,超过30%来自金融服务业,纽交所的上市公司总市值远超上交所。相比之下,尽管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活跃,但金融行业的增加值仅占GDP的19.3%。上海的定位,从来就不是单一的金融之都,而是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的多元中心。
科技创新,作为上海新时代的新气象,已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新动能。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上海手握特斯拉和上汽两大王牌,借新能源浪潮提升产业竞争力,势在必行。
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高地”,上海与新能源产业共同书写了合作共赢的传奇。如今,长三角产业带每三辆新能源车中就有一辆产自这里,每五辆出口的新能源车中就有一辆从上海港口出发。2023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17万辆,同比增长34.3%,产值更是高达3467.9亿元。
上海市民对新能源汽车的热情同样位居全球前列。2023年前11个月,上海新能源汽车推广量达到30.3万辆,市场渗透率高达65%。
位于上海东南的临港区,见证了这座新能源第一城的辉煌。在上汽和特斯拉的带动下,显著的产业集聚效应正在这里形成。围绕临港区,新能源汽车全产业生态链已初具规模,并不断向整个长三角地区辐射。
雷克萨斯选择上海作为其在中国建厂的第一站,无疑是对上海新能源产业实力的认可。尽管广东市场对雷克萨斯有着深厚的喜爱,但在决定品牌命运的关键时刻,上海强大的产业链优势最终赢得了这场较量。
对于上海而言,携手雷克萨斯不仅是对现有产业生态的补充,更是关乎“新能源第一城”未来的关键布局。在供应链高度集中的当下,品牌竞争成为新能源产业交锋的主要形式。上海虽有特斯拉和上汽两大巨头坐镇,但在产业高端化空间上仍有待提升。雷克萨斯的加入,无疑将进一步丰富和优化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品结构。
雷克萨斯落地金山区,不仅是对产能的转移,更是基于新产业模式的探索。金山区毗邻汽车产业链完备、民营经济活跃的浙江,有助于两地汽车产业链资源的交汇与协同。同时,金山作为上海氢能产业的重要基地,与丰田的氢燃料电池技术形成完美适配,为上海打造“未来汽车新高地”提供了可能。
然而,雷克萨斯电动化转型的成果将是双方合作前景的关键。尽管在油车时代,雷克萨斯不乏辉煌时刻,但在新能源市场,其电动车型几乎没有存在感。因此,推出与中国消费者共鸣、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本地化纯电动产品,将是雷克萨斯扭转业绩的关键。
丰田内部高管对此心知肚明。他们深知中国市场电动化的全球地位无可撼动,未来将在中国市场坚定不移地推进电动化产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