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领域的激烈竞争中,腾讯以一种独特的姿态稳坐钓鱼台,静待时机。随着DeepSeek的崛起,模型与服务的过剩问题日益凸显,而腾讯所掌握的流量、应用场景及服务生态,反而成为了稀缺资源。
在国内电竞界,腾讯常被视为策略大师,擅长后发制人。无论是大逃杀游戏、游戏直播还是网文领域,腾讯都不是先行者,却总能笑到最后。AI时代,这一策略依然奏效。
尽管百度等大厂早早推出了LLM产品,腾讯却显得不紧不慢。2023年3月,当行业内的AI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时,腾讯的AI战略尚不明朗。其“二把手”刘炽平在财报会议上坦言,腾讯更注重基础建设,而非盲目追求速度。直至2023年9月,腾讯才姗姗来迟地推出了混元大模型,且初时仅通过腾讯云向产业开放。
腾讯的稳健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其对AI市场的冷静判断。管理层曾指出,国内ToB市场并不如预期那般庞大,SaaS生态系统亦不够活跃,因此中国AI收入的爆发式增长可能性不大。相较于开拓新兴市场,腾讯更倾向于聚焦其游戏和社交的主营业务。
AI商业模式的不成熟也是腾讯观望的原因之一。腾讯强调,大模型的打造只是起点,真正的目标是技术落地到产业场景并创造价值。在产业场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腾讯的谨慎态度无可厚非。
然而,正是这种稳健与观望,让腾讯在AI领域扮演了“收割者”的角色。当DeepSeek一统模型端后,腾讯的流量优势凸显,成为更宝贵的资源。微信宣布接入DeepSeek后,市场反响热烈,腾讯股价应声大涨。
与腾讯相似,苹果在AI领域的布局也显得极为谨慎。苹果采取了端侧小模型、自研云端模型与外部大模型相结合的策略,避免了自研大模型的高昂算力费用。随着大模型投入与回报的不对等性日益明显,苹果与腾讯的投产比显得尤为划算。
反观百度,其早早推出了文心大模型,并在AI领域广泛布局,深入芯片、模型、应用等多个层面。然而,在LLM领域,先发优势并未转化为胜势。DeepSeek的崛起,让包括文心大模型在内的国产自研大模型面临重新评估价值的挑战。
尽管如此,百度并未完全失去希望。其在C端的搜索市场地位依然强大,接入DeepSeek后,百度搜索成为了一个良好的AI入口。未来,百度能否凭借其在C端的收割能力再次站上牌桌,仍充满不确定性。
腾讯的“收割”策略并非无懈可击。其推出的“类糖豆人”游戏《元梦之星》在与网易游戏《蛋仔派对》的竞争中败下阵来,显示了腾讯在游戏领域的收割策略并非总能奏效。AI赛道同样如此,腾讯面临着来自字节跳动、百度、阿里等多方面的竞争。
然而,腾讯仍拥有一些独一无二的优势。其庞大的用户量,尤其是在下沉市场中的影响力,是AI工具无法比拟的。微信庞大的聊天、内容、服务生态,为腾讯AI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谷歌AI助手Gemini的成功整合,为腾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腾讯如何利用其流量、应用场景及服务生态优势,将决定其在AI领域的最终地位。而在这场AI竞赛中,腾讯的稳健与观望,或许正是其静待时机、蓄势待发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