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市监局出台了一系列新规,旨在进一步规范网络交易平台的运营行为,保障消费者权益。根据最新发布的《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服务协议和交易规则合规指引》,网络交易平台必须对入驻商家的身份、地址、联系方式及行政许可等关键信息进行严格核验与登记,并至少每六个月更新一次这些信息。
新规鼓励平台根据商家的投诉举报处理情况、违法违规行为记录以及消费者信用评价等信息,对商家进行信用评级、公示,并实施分类管理。这一措施旨在提升平台的整体服务质量,维护良好的交易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新规明确指出,电商平台、外卖平台等不得对消费者的评价信息进行编造、修改或删除,更不允许通过好评前置、差评后置等手段误导消费者。同时,针对自动续费问题,平台需在续费前五日以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并提供便捷的取消或变更选项,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新规要求网络交易经营者不得通过一次概括授权、默认授权、捆绑授权或停止服务等方式,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者同意收集与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信息。对于生物特征、医疗健康、金融账户、个人行踪等敏感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必须取得消费者的单独同意。
新规还强调了商业性信息的发送规范。平台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请求,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若需发送,必须明示真实身份和联系方式,并提供显著、简便、免费的拒绝接收方式。一旦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平台应立即停止发送,并不得以任何形式更换名义再次发送。
实际上,对于平台算法的监管也在不断加强。去年,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开展了“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重点整治了同质化推送、违规操纵榜单、大数据“杀熟”等问题。这一行动旨在督促企业深入自查整改,提升算法安全能力。
近年来,大数据“杀熟”等现象在外卖、打车、酒店预订等领域屡见不鲜,引发了广泛争议。因此,正视并治理网络平台算法所呈现出的典型问题,已成为关乎互联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此前发布的意见也明确提出了引导平台发挥流量积极作用、扶持中小微经营主体发展的具体措施。
北京市监局的新规不仅是对网络交易平台运营行为的进一步规范,更是对整个互联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引导。未来,平台如何引流、为谁引流,将成为影响中文互联网经济走向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