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喧嚣渐渐远去,赶碳号团队在节后并未急于发布大量内容,而是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深入学习与研究。他们的目光不仅聚焦于光伏、储能领域,还投向了人工智能(AI)这一前沿科技。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仅仅一个春节的间隔,我们所处的世界已悄然生变。DeepSeek这家初创企业,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大国博弈的舞台上展现了惊人的影响力,颠覆了外界对于宏观环境的认知。即便是拥有批判精神的赶碳号,也对DeepSeek所展现出的力量感到震撼。过去,无论是门户网站时代的新浪、网易、搜狐,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BATJ,乃至后来的字节跳动、美团、拼多多,都未能从根本上撼动华尔街近16年来的商业逻辑。然而,DeepSeek却以一种迂回战术,部分解决了GPU“卡脖子”的难题,其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更是令人瞩目。
长久以来,美国作为科技进步的引领者,其科技实力一直是美股长牛的重要支撑。从2009年3月至今,纳斯达克指数从1265点飙升至20200点,道琼斯指数与标普500指数也分别实现了7倍和8倍多的增长。科技,无疑是这一切的底层逻辑。如今,人类正站在科技大爆炸的前夜,AI、生物、人脑、材料等尖端科学领域相互交融,迅猛发展,预示着未来不同领域的科技革命或将交汇。
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便是一个生动的例证。一半奖项授予了戴维·贝克,以表彰其在计算蛋白质设计领域的贡献;另一半则共同授予了德米斯·哈萨比斯和约翰·江珀,以表彰他们利用人工智能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卓越成就。美国的科技公司,如FAAMG(meta、亚马逊、苹果、微软、Alphabet的谷歌)以及近年来的BATMMAAN(博通、苹果、特斯拉、微软、meta、亚马逊、Alphabet、英伟达),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其中,英伟达更是以其卓越的表现,成为了业界的佼佼者。然而,DeepSeek的出现,却险些让英伟达的股价遭遇重创,这是以往BATJ和字节跳动等企业所无法想象的。
达利欧曾警示,美国的债务水平已进入极具挑战性的阶段,财政失控的临界点已近在咫尺。但他同时也指出,AI竞争比企业盈利更为重要,这是一场“国家级战争”,中美都输不起。如今,美国科技长牛的底层逻辑正受到来自中国小公司DeepSeek的挑战,这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和恐慌。英伟达市值曾一度超过苹果,雄冠全球,至今仍高达3.4万亿美元。这不禁让人思考,科技封锁和GPU封锁真的有用吗?
认知一旦改变,信仰一旦动摇,便如同火山喷发前的地表裂缝,虽然细小,却足以打破平衡。DeepSeek的出现,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企业本身。中概股和科技映射因此火了起来,早在2024年10月,赶碳号就曾撰文探讨牛市中的光伏以及我们应建立的认知。他们引用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股市的案例,当时日本经济低迷,但股市却出现了多轮投资机会,核心逻辑便是“美股映射”,重点是科技股。
如今,美股作为美国国民财富的蓄水池,规模已达约70万亿美元,而中国的房地产则作为国民财富的蓄水池,规模约为63万亿美元。A股总市值约合13.62万亿美元。在建设金融强国的背景下,中国资本市场的势能将会多么强大?
在AI的浪潮下,光伏行业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战略机遇。尽管行业利空消息不断,但赶碳号认为,从长远来看,光伏行业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进口商品高额关税,到现在的“新三样”被美国视为威胁并征收重税,历史规律总是如此。现在,美国开始恐慌DeepSeek,正如当年恐慌我们的“新三样”。面对AI的冲击,光伏企业需要思考如何拥抱AI,而不被其奴役或成为时代的失意者。
AI将对新能源行业带来哪些改变?从宏观和微观、战略和战术层面来看,AI将如何深入影响能源转型、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对于光伏、储能企业而言,如何调整经营管理、生产运营、市场营销体系以适应AI时代?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需要拒绝内耗式焦虑,积极面对挑战。
几乎所有头部企业的最高决策层都在专注思考AI将给行业、企业带来怎样的改变。对于AI这种“超能力”和未知领域,人们自然会感到惶恐。但我们也要明白,“卷”是常态,焦虑是常态,竞争也是常态。我们的组织形态、管理模式、思维方式都需要适应这种变化。
在AI时代,做好情绪管理、心智管理、组织智商与情商管理变得尤为重要。AI不仅是信息部门或运营部门的事,更是企业家的事,是一把手工程。我们需要守住本真价值,不被焦虑裹挟。就像DeepSeek的创始人梁文峰一样,当所有企业都在拼算力堆叠时,他却耐得住寂寞,专注于做正确的事情。
AI技术的深度应用将为光伏企业带来多重变革性解决方案,如消解风光波动性、普及虚拟电厂、提高智能微网渗透率、实现光伏电站智能运维、预测电价等。然而,在全社会聚焦于AI和DeepSeek之时,大繁荣的背后也催生着泡沫。我们需要想明白什么才是主赛道,什么才是行业、企业、产品的本质,以及我们自身的差异化特长,以避免迷失方向或被挤下车。
科技映射之下,未来15至20年的长周期内,科创50将有多少倍的涨幅?谁又将成为中国的苹果、特斯拉、英伟达?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在AI时代,技巧与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与AI相融的、持续迭代、不断进化的认知体系。这是AI时代方法论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掌握了这种“道”,我们才能在信息的洪流中保持清醒,不被带偏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