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自动驾驶汽车事故责任归属的争议再度升温,这一话题因一篇网络文章而推向风口浪尖。文章声称,广州法院对一起涉及小鹏汽车L3级自动驾驶功能的追尾事故做出了国内首例判决,判决结果显示车企需承担70%的赔偿责任,而车主则需自负剩余的30%。据文章内容,该事故发生在2024年12月,一辆小鹏G9(装备了XNGP 4.0系统)在高速路上启用L3级自动驾驶时,未能识别前方静止的故障货车,导致追尾,事故造成1死2伤的严重后果。
文章迅速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起了公众对智能驾驶安全及其责任划分的深切关注。文章还指出,这起“国内首例智能驾驶致死案”将成为智能驾驶责任划分的标杆案例,有望推动行业技术的升级和相关法规的完善。
然而,这一说法很快遭到了小鹏汽车法务部的严厉驳斥。小鹏汽车方面明确表示,文章所述的车辆碰撞事故、诉讼及法院判决纯属虚构,并已对相关不实内容完成取证,将依法追究造谣和传播者的法律责任。紧接着,广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也出面辟谣,证实了该文章的不实性。
尽管这起“闹剧”已尘埃落定,但它所引发的关于智能驾驶安全及其法律责任的讨论却远未平息。法律专家指出,与传统汽车事故的责任认定相比,智能驾驶汽车的责任划分更为复杂。由于智能驾驶系统涉及车辆制造商、传感器制造商、软件开发者、数据服务提供商和车主等多个主体,责任归属问题变得更为棘手。特别是在智能驾驶系统存在缺陷或数据被篡改的情况下,追责过程将更加复杂。
尽管如此,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随着比亚迪、长安汽车等车企纷纷喊出“全民智驾、全系智驾”的口号,智能驾驶产品的规模有望实现快速扩大。然而,这也引发了公众对智能驾驶责任事故划分和保险理赔保障的广泛关注。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小鹏汽车近期传出将与保险机构合作推出定制化智能驾驶保险产品的消息。据透露,该产品将覆盖城市/高速导航辅助驾驶(NOA)、自动泊车等核心功能,旨在解决用户在智能驾驶使用中的责任界定与安全保障问题。该保险产品的权益还可能与用户智驾里程、使用时间等数据挂钩,为驾驶行为良好的用户提供保费折扣。
在此之前,平安产险与赛力斯也已合作推出了智能驾驶保障服务计划,为智能泊车、智能驾驶等多个场景提供风险保障方案。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小鹏汽车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商业保险产品,可能是为后续L3自动驾驶的责任划分进行探路。
然而,智能驾驶相关保险产品的设计并非易事。传统车险主要基于车辆价值和驾驶员驾驶习惯等因素进行定价,而智能驾驶汽车则需考虑硬件可靠性、软件安全性、数据保密性等全新因素。在无法获得车企数据的情况下,保险公司难以准确评估风险,导致保险产品定价困难。不同车企在车辆上使用的传感器等硬件设备差异较大,测试数据冗杂、格式不统一,也给保险产品的设计和定价带来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