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市场主流的当下,一些原本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故,却频繁引发公众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断轴问题,一旦发生,对厂商而言便是一场公关危机。厂家往往会急于撇清责任,将问题归咎于驾驶者的操作不当或是道路状况,总之,车辆本身的设计或材料问题绝对不能被坐实。因为一旦问题被证实源于车辆本身,经过网络的传播和发酵,该车型的形象便可能一落千丈。
以紧凑型轿车为例,大众朗逸与长安启源A05在车身尺寸相近的情况下,重量却相差近200公斤。这种重量差异,在遭遇突发性的“车轮静止”情况时,如压到路面小坑或马路牙子,车轮虽已停止转动,但车身重量仍按惯性向前冲击。加之新能源汽车电池重心低,与悬挂形成的近乎直角的角度,给悬挂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部分悬挂因此不堪重负而断裂。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汽车厂商在设计悬挂系统时,为了减轻簧下质量,却又不愿采用更轻的材料,而是选择缩减原本能达到受力标准的材料尺寸,导致悬挂本身的受力能力下降。加之新能源汽车本身重量远超同尺寸燃油车,这无疑增加了断轴和“崴脚”的风险。而那些大量使用铝合金作为悬挂材料的车型,则很少出现此类问题。
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产物,其任何风吹草动都容易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例如,尽管从统计数据上看,燃油车每年的自燃、起火案例远多于新能源汽车,但人们往往只记住了新能源汽车的自燃事件,而忽视了燃油车的相关情况。同理,一旦有新能源汽车出现断轴或“崴脚”的情况被曝光到网上,便会迅速引发大量关注和讨论,甚至导致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整体印象产生偏差。
然而,实际上新能源汽车的断轴和“崴脚”风险并不如公众所想象的那么高。整体而言,这类问题的发生比例仍然较小。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存在一些车型由于设计和用料问题,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那些价格低廉、配置却相对较高的新能源车型,消费者在购买时需谨慎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