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2024年成为了合资车企命运的转折点。在这一年里,14家主流合资车企中仅有3家实现了正增长,其余均面临严峻挑战。曾经需要加价才能购得的热门合资车型,如今不得不依靠大幅降价来维持销量,而曾经炙手可热的进口车市场也风光不再,汽车进出口形势发生了根本性逆转。
这一变化让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昔日的掌控全局到现在的被动应对,它们究竟经历了什么?战略上的微小偏差、决策上的迟缓,让这些车企陷入了一场不仅仅是价格战的较量。
价格战的硝烟在春节后迅速弥漫开来。特斯拉、广汽丰田、一汽-大众等车企纷纷祭出降价大旗,特斯拉保险补贴、广汽丰田锋兰达/威兰达最高降价4.4万、迈腾众享款一口价不到15万等消息不绝于耳。就连一直不愁销量的别克GL8也官宣直降4.3万,叠加置换补贴后,入门门槛低至16.49万。然而,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虽然为车企赢得了短暂的喘息之机,但长期来看,却如同饮鸩止渴,对车企的健康运营构成了严重威胁。
回顾这场价格战的始作俑者,特斯拉和比亚迪无疑是最受瞩目的两位主角。特斯拉Model 3、Model Y的多次官降,在新能源车市场掀起了轩然大波;而比亚迪则通过油电同价、电比油低的策略,对新能源车和燃油车市场发起了无差别攻击。在这场价格战中,虽然特斯拉和比亚迪降价后依然保持较高的毛利率,但其他车企却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汽车行业利润率连年下滑。
然而,价格战并非特斯拉和比亚迪的真正战场。它们所卷的,其实是产品价值和体系价值。以比亚迪为例,虽然产品价格低廉,但其综合能力却能够满足甚至超越消费者对本价位的期待。得益于高度垂直的自研自产模式,比亚迪形成了规模效应和垂直整合的闭环,成本降低了,售价也就随之降低,进而更容易形成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成本。这种良性循环让比亚迪在价格战中游刃有余。
面对市场份额的溃败,合资车企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在电动化战役中失利的它们,如今又将目光投向了智能化赛道。随着长安、比亚迪、小鹏等车企开始将高阶智能驾驶技术下放至中低端车型,智能驾驶平权成为了新的超级风口。对于合资车企来说,这是一次扭转被动局面的绝佳机会。
事实上,合资车企在国内发展数十年,拥有成熟的企业体系和深厚的市场基础。虽然近年来市场份额快速丢失,但它们依然拥有强大的实力和潜力。如今,市场环境对于合资车企来说充满了机遇。除了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外,全固态电池等新技术也成为了新的竞争焦点。如果合资车企能够抓住这些机遇,加速进入智能化竞争的下半场,那么它们依然有望在中国汽车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合资车企需要在应对价格战的同时,加快战略调整和产品焕新。它们需要强化抵御风险的综合实力,重新审视中方的合作价值,实现战略觉醒、决策提效和落地提速。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打赢这场突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