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正耀的咖啡“复仇”之路近期遭遇了新的波折。其创立的库迪咖啡,在快速扩张半年后,突然宣布暂停其备受瞩目的“店中店”模式。公司官方表示,此举是为了优化现有便捷店的管理,以便更好地推进未来计划,同时并未排除重新启动的可能性。
去年10月,库迪咖啡启动了“触手可及”计划,通过与美宜佳、华莱士和苏宁易购等连锁品牌合作,将库迪门店植入其中,这被视为另一种形式的“店中店”。然而,这种合作模式并非新鲜事物,Tims曾与麦德龙、中石化、良品铺子合作,Manner也与链家尝试过开店中店,但均未取得显著成功。
库迪咖啡在开店策略上显得极为激进,背后透露出强烈的扩张欲望。据库迪官方公布,去年10月门店数量刚刚突破一万家,但“3年5万店”的目标仍遥不可及。极海品牌监测数据显示,在过去90天内,库迪新开门店1655家,但同时也关闭了1009家门店,关闭数量超过新开门店的一半。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门店数量的快速增长并未对母公司运营产生太大影响,亏损更多是由加盟商承担。相比之下,瑞幸虽然在加盟门槛上依然严格,但其门店数量早已突破2万家。在过去90天内,瑞幸新开门店1825家,关闭门店仅为282家。
近期,咖啡豆价格飙升,已升至近50年来的最高点。对于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本就不占优势的库迪来说,如果门店数量增长跟不上步伐,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困境,库迪开始尝试新的增长路线。1月底,库迪在北京的一家门店开始售卖各种快餐盒饭,包括鸡腿饭、狮子头饭等,还有包子馒头等早餐面点,接近20个SKU。这些新品价格亲民,性价比远超不少快餐品牌,受到用户好评。
“咖啡配包子”的混搭策略,或许是库迪在门店扩张计划受阻后,通过拓展场景时段所尝试的新方向。陆正耀因财务造假事件被瑞幸扫地出门后,创立库迪咖啡对标瑞幸,带有一定的“复仇”意味。他复刻了瑞幸的互联网玩法和供应体系,并凭借大量意向加盟商资源,使库迪早期扩张迅猛。同时,库迪依靠单杯9.9元的“杀手锏”,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
瑞幸的犹豫给了库迪做大的机会,但当瑞幸下定决心跟进九块九策略时,库迪已经全面铺开了门店。双方展开了漫长的拉锯战,在每一个商超、写字楼、社区进行点位争夺,形成了“每一家瑞幸旁边,都有一家库迪”的局面。库迪与瑞幸的战争,也将中国咖啡市场拖入了“9.9时代”,众多连锁咖啡品牌迅速跟进,就连麦当劳和肯德基也将旗下的咖啡品牌独立出来,推出了9.9元产品。
为了突破增长瓶颈,库迪去年5月推出了“COTTI Express”店中店模式,以“低投资、稳赚钱、易操作、多场景”的口号,再次掀起了一波加盟狂潮。相比30万的标准店,店中店投资仅需3万起,占地面积小,且不需要做任何基建,所有柜体设备均可租赁。然而,店中店模式的迅猛铺开并未如预期般顺利。
一些店中店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光子星球探访发现,某三线城市高校旁的店中店店主表示,由于店中店无法接入外卖平台,只能费尽心思进行线下运营。尽管建立了微信群和QQ群进行客户管理,并提供免费配送到寝室楼下的服务,但销量依然“看天吃饭”。期末备考期是销售旺季,但平时销量则不稳定,放假时甚至每天只能卖十几杯。
社交平台上,不少用户反映库迪的店中店位置难找,SKU不足,且环境不够“高大上”,店员不够专业,常常带来不愉快的体验。同时,店中店的迅猛铺开也被其他老联营商视作“背刺”行为。不少店中店没挣到钱,还引来了标准店的抱怨和吐槽。库迪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消费体验的初衷并未如愿实现。
店中店模式对库迪本就不强的品牌力也是一种消耗。有咖啡从业者表示,尽管咖啡普及率大幅提升,但仍然是生活方式的一种代表,店铺面积可以不大,但环境一定要够精致。而寄生在网吧、超市甚至居民楼中的店中店,显然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在瑞幸的围堵下,库迪与瑞幸的战争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从战果来看,除了门店数量之外,库迪似乎并未达到陆正耀的期望。瑞幸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营收首次破百亿,同比增长41.4%,营业利润达到15.57亿元。而库迪则大概率还在盈亏线上挣扎。
而库迪作为后来者,始终将瑞幸作为对手,将用户定义为廉价咖啡需求者,自然很难复刻瑞幸在营销层面的成功。库迪在品牌格调上也与瑞幸有一定差距,例如其红棕色的品牌主色调在咖啡品类中较为平庸,品牌LOGO也谈不上“高级感”。尽管库迪也在通过营销行动来提升品牌力,但相较早早在用户群体中建立了“逼格”的瑞幸,还有不少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