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通用汽车,作为合资汽车阵营中的佼佼者,在2024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全球经济放缓、市场竞争白热化以及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扩张的大背景下,这家企业正面临着转型的阵痛。近期市场表现显示,上汽通用的销量持续下滑,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同时新能源车型的推出速度也显得力不从心。
事实上,上汽通用北盛工厂的关闭并非突如其来。早在今年1月24日,上汽集团就发布公告,透露了上汽通用及其子公司为应对市场挑战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在2024年第四季度计提高达232.12亿元人民币的资产减值。上汽通用表示,这些举措旨在加速企业的转型,优化产品组合,并加大对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投入。关闭北盛工厂,正是这一转型计划的一部分。
面对市场的剧烈变化,上汽通用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削减传统工厂的产能,以减轻负担,加速向电动化转型。据内部消息透露,上汽通用目前总产能中的至少150万台面临闲置风险,除了北盛工厂外,东岳工厂的雪佛兰产线也可能面临部分裁撤。这一转型过程不仅痛苦,而且代价高昂,特别是对于北盛工厂的约2000名员工来说,仅有30%能够转岗至其他基地,其余大部分员工需要协商离职。
上汽通用所面临的困境,实际上是销量崩塌后的连锁反应。自2017年达到在华销量巅峰后,上汽通用的销量便一路下滑。到2024年,其全年批发销量仅剩43.5万台,不及巅峰时期的四分之一,跌幅高达56.54%。上汽集团公布的业绩公告显示,2024年全年净利润不足20亿元,下滑幅度约90%,这一数字令人触目惊心。作为上汽集团的重要成员,上汽通用的财务状况同样不容乐观。
上汽通用当前面临的问题是传统产能过剩,而新能源车型销量尚未崛起。在持续的多重压力下,关闭部分落后产能,集中资源推动电动化转型成为迫不得已的选择。尽管这一过程充满挑战,但上汽通用仍在努力寻求突破。
从更广泛的市场角度来看,上汽通用所面临的困境也反映了整个合资阵营的结构性危机。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4年主流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已跌破40%,仅为2022年的一半左右。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渗透率连续多月突破50%,而合资阵营仍过度依赖传统燃油车的利润,电动化转型步伐缓慢,本土化研发能力较弱。这反映出合资品牌在过去过于安逸的市场环境中,忽视了自身的竞争力建设。
近年来,以比亚迪、吉利和奇瑞为代表的一线自主品牌迅速崛起,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不断发力,给合资品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面对生存空间的不断缩小,上汽通用等合资品牌只能通过关闭产能过剩的工厂、优化资源配置、加大电动化转型投入等方式进行应对。这是一场壮士断腕的转型之战,结果如何,尚待时间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