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乘用车市场每年消耗的轮胎数量惊人,达到了15亿条。这一庞大的数字背后,隐藏着轮胎行业的两大主要市场:新车配套市场与替换市场。
新车配套市场,即轮胎制造商向汽车制造商供应轮胎的市场。每台新车出厂时,通常会配备4至5条轮胎。在这一领域,中国品牌占据了显著优势,市场份额高达65%。这意味着,在每100条由轮胎厂商出售给车企的轮胎中,有65条是中国制造。车企在选择轮胎时,成本控制是一个关键因素。国产轮胎以其相对较低的价格,每条轮胎能节省100元至200元的成本,一辆车便能节省500元至1000元,这对于大规模生产的车企来说,采用国产轮胎可以节省数亿元的成本。
然而,在替换市场,即车主定期更换轮胎的市场中,情况则有所不同。尽管国产轮胎在技术和产品表现力上近年来有所提升,但由于历史基数较小且行业壁垒明显,消费者在选择时,尤其是在预算充足的情况下,更倾向于购买外资品牌轮胎。外资品牌如马牌、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等,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特别是在高端市场,外资品牌与用户的粘性更高。
轮胎作为汽车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其安全性与性能至关重要。好的轮胎不仅能提升汽车的整体性能,还能显著提高安全性。因此,尽管购买大品牌轮胎的成本稍高,但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以降低学习成本并最小化风险。外资轮胎凭借其知名度、完善的服务体系、高标准的技术规格和良好的口碑,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数据显示,2023年国产轮胎的平均售价为380元每条,而外资轮胎的均价则远高于此,达到770元每条。这一价格差异反映了国产轮胎与外资轮胎在品牌价值、产品实力和市场定位上的不同。尽管国产轮胎在销量、单价和技术上有所提升,但在消费者选择上,仍面临较大挑战。
在与一些朋友的交流中了解到,许多人在更换轮胎时不会考虑国产轮胎,主要是因为对国产轮胎缺乏了解。这种谨慎的消费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产轮胎在替换市场的发展。轮胎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其成本高昂,原材料如橡胶主要掌握在海外市场,且优秀轮胎的研发和测试需要深厚的技术储备和长期的经验积累。
鉴于轮胎更换周期较长,大多数车主会在使用超过四年后才考虑更换。因此,在四年一次的更换决策中,车主更倾向于选择能凸显汽车性能的轮胎,而非单纯追求低价。这对于国产轮胎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在市场中立足,国产轮胎必须证明自己的实力,提升口碑,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