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科研人员近期在热敏陶瓷材料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成功研发出一种结构独特、性能卓越的新型热敏陶瓷材料,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权威期刊《微尺度》上发表。
传统高温敏感材料在极端温度条件下往往面临性能不稳定的挑战,这限制了其在高温环境下的应用。而近年来,高熵材料因其多元素晶格结构带来的熵稳效应,在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高熵材料的强晶格无序性却导致载流子迁移率大幅下降,进而影响了材料的电输运性能。
为了克服这一难题,中科院新疆理化所的科研人员采用了创新的熵工程协同异价取代策略。他们通过引入多元稀土离子,并利用Sr²⁺离子的异价掺杂,有效提升了材料的氧空位浓度,从而实现了电子传输特性和晶格稳定性的双重优化。
实验结果显示,这种新型热敏陶瓷材料不仅具有孪晶畴、晶格畸变和动态重构等稳定特征,还显著增强了温度-电阻响应的线性度和高温服役稳定性。该材料的工作温度范围极广,从零下50℃到1150℃均能保持稳定性能。其热稳定性极高,在1000小时的老化测试中,漂移率仅为1%以下,电阻温度系数更是高达0.223%/K。
这一创新成果为高温极端环境下的传感技术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新型热敏陶瓷材料凭借其出色的性能,有望在航空航天发动机状态监测、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科研人员表示,这将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