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设备制造商Humane近日宣布了一项重大交易,将其“核心人工智能技术”以1.1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8.45亿元)的价格出售给惠普公司。这一决定意味着Humane将停止销售其明星产品AI Pin,并计划于美东时间2月28日下午3点终止所有相关服务,同时删除设备内存储的所有用户数据,包括照片、视频和笔记。
Humane AI Pin的陨落,标志着一度备受瞩目的纯AI硬件设备市场的泡沫破裂。回顾过去,除了Humane的AI Pin,市场上还出现过如Rabbit R1这样的口袋AI设备,这些产品都以“无屏交互”、“语音助手”等前沿概念为卖点,声称能够引领未来生活方式。然而,这些设备在实际应用中却遭遇了技术成熟度与用户需求脱节的尴尬局面。
以Humane AI Pin为例,它试图通过无屏幕、可穿戴的设计,结合激光投影技术和GPT大模型,实现手势和语音的全方位交互。然而,这一看似创新的设计却在实际使用中频频出现问题,稳定性不足成为用户诟病的焦点。这种“为AI而AI”的设计逻辑,反映了行业对技术成熟度的过度乐观,最终导致了产品的失败。
Humane并非没有尝试过自救。他们推出了名为CosmOS的AI操作系统,试图构建一个开放的开发者生态系统,并在去年10月对AI Pin的价格进行了调整。然而,这些努力并未能挽回产品的颓势。惠普此次收购的价格虽然不菲,但与Humane早期高达10亿美元的估值相比,无疑凸显了市场对这类硬件设备信心的崩塌。
值得注意的是,AI硬件设备的命运往往与云端服务紧密相连。一旦服务器关闭,这些设备将瞬间失去功能,变成无用的“砖块”。这种服务即硬件的模式,最终成为了摧毁用户权益的致命一击。
或许,AI硬件从来就不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产品存在。据报道,Humane团队的核心成员将在惠普组建一个新的部门——HP IQ,致力于将AI技术集成到惠普的个人电脑、打印机和互联网会议室等产品中。这一举措与当前市场上AI技术融入各类成熟硬件生态的趋势不谋而合。
事实上,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探索将AI融入现有产品的可能性。无论是手机、汽车还是医疗资讯等领域,都能看到AI技术的身影。这种依附于成熟硬件生态的发展模式,或许才是AI产品实现突破的关键。
去年年初宣布All in AI的魅族,在年底推出了与AI Pin、Rabbit R1相似的产品,但近期似乎并未取得显著进展。这或许也反映了他们对AI硬件市场现状的深刻认识。
纯AI硬件的失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技术理想主义与市场现实的碰撞结果。当行业过于沉迷于“颠覆”、“唯一”、“突破”等叙事时,往往容易忽视用户体验、成本控制和可持续商业模式的构建。如今看来,AI的未来或许并不在于硬件创新,而在于对现有工具的优化和提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变革,或许才是AI技术真正的发展方向。
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近期也表示,将把AI技术应用到各类终端产品中,以提升消费者的生活品质。这一表态无疑进一步印证了AI技术与现有硬件生态融合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