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年降风暴下的汽车业:供应商何去何从?

   时间:2025-02-19 16:25:31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汽车行业的供应链深处,“年降”这个词如同梦魇一般缠绕着众多供应商的心头。作为供应商的掌舵人,每年面对客户的“年降清单”,要求在保持或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逐年降低价格,且降幅逐年攀升,谈判空间微乎其微,其压力之大,不言而喻。

年降要求,已从起初的合理成本优化,演变成一场关乎生存的残酷较量。在这场较量中,不少企业步履维艰,甚至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众所周知,汽车行业普遍默认的年降幅度一度为“3%-5%”。根据近期调研结果,仍有近两成的参与者所在公司面临着这样的要求。例如,天台银昌表面处理有限公司就表示,2025年的年降幅度为3%,与前一年持平。该公司专注于表面处理、铜件铝件化学镍、铝钝化、镀锡等产品的研发生产。

同样,一家从事汽车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五金冲压件生产的厂商也透露,2025年的年降要求为3%-5%,与以往持平。还有一家汽车零部件压铸件供应商亦称,公司已与车企签订年降协议,幅度为3%-5%。

不过,年降幅度在3%以下的情况也并非不存在。调研结果显示,约有6%的参与者选择了这一选项。这或许也是此次调研中,有15%参与者对车企年降要求表示认同的原因之一。

然而,大多数供应商对车企的年降要求难以苟同。64%的参与者明确表示不认同,原因大多是“很难达到年降要求”。近七成的参与者认为所在公司难以达成年降目标,仅有两成认为勉强能够达到。

一位底盘悬架减震产品供应商表示,达到提高后的年降目标非常困难,他认为合理的年降幅度应为2%。另一家供应涡轮增压器、排气系统、汽车底盘零部件的供应商也认为,1-2%的年降幅度较为合理,因为部分产品已量产多年,年降空间有限,新品也经过多轮降价,利润空间不大。

在这场年降风暴中,车企也有自己的无奈。近年来,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消费者对价格愈发敏感。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车企不得不频繁推出优惠活动,甚至直接降价销售。数据显示,2024年,超过70个汽车品牌、330多个车型参与了价格战,降价力度不断升级。

与此同时,车企还面临着日益增长的成本压力。智能化、电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车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自动驾驶技术为例,从基础辅助驾驶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研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技术研究、人才培养和设备购置。若不通过年降压缩供应链成本,车企的利润空间将面临严重挤压。

然而,尽管大多数车企的年降要求是基于市场竞争的合理考量,但也不乏一些车企利用强势地位恶意压低供应商价格。某零部件企业高管透露,曾遭遇一家车企要求一年内降价20%,远超承受范围,协商无果后,对方甚至威胁更换供应商。

为了应对年降要求,供应商们不得不各显神通,有的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成本,有的被迫降低材料标准。部分小型供应商为了保住订单,甚至接受亏本合作。这场年降风暴对汽车行业的影响深远而复杂。供应商利润空间被压缩,生存底线屡遭挑战,不得不加大研发投入,寻求技术创新,但这可能导致资源过度集中于短期成本削减,忽视长期发展战略。

对整车厂而言,年降虽有助于短期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但过度依赖年降可能带来供应链风险。供应商在持续压价压力下可能降低产品质量或减少投入,最终影响整车厂的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声誉。过度压价可能导致优质供应商流失,影响供应链的稳定性。

为了破解这一困局,整车厂与供应商需共同努力。供应商应加强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注重价值创新和差异化竞争,开发独特产品和服务,提高议价能力。同时,整车厂应从价格导向转向价值导向,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估体系,综合考虑质量、交付、服务等因素,加强与供应商的协同创新,共同开发新产品、优化供应链,实现共赢。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