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I领域再次迎来了一位备受瞩目的新星——DeepSeek。继ChatGPT之后,DeepSeek-R1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开源特性以及亲民的价格,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AI热潮。作为一款国产AI模型,DeepSeek不仅吸引了大量普通用户的关注,还成功吸引了众多知名手机品牌的青睐。
华为率先表态,成为首个接入DeepSeek-R1的手机厂商,紧接着,荣耀、OPPO、魅族等手机大厂也纷纷抛出橄榄枝,计划将DeepSeek服务融入其产品中,旨在为用户提供更加出色的AI体验。这一连串的动向不禁让人猜测,手机厂商的AI自研之路是否遭遇了难以逾越的障碍,以至于不得不寻求外部合作?
然而,仔细观察这些合作案例不难发现,手机厂商并非完全放弃自研AI,而是选择在现有AI组件中增加DeepSeek的使用入口或独立界面,实现一种“浅层接入”。这种做法既能够迅速抓住市场热点,又能避免对现有自研AI架构造成根本性影响。事实上,手机厂商现有的自研模型在AI写作、逻辑推理等应用场景中面临诸多挑战,而DeepSeek凭借其千亿参数规模的通用底座,在这些领域展现出了显著优势。这些优势在高端手机设备上尤为明显,与端侧AI形成了有效互补。
在华为、OPPO、荣耀等手机厂商纷纷打造自研大模型的背景下,引入第三方AI服务似乎成为了一种趋势。尽管手机厂商在对外宣传中更强调自主创新,但不可否认的是,自研大模型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算力支持。通过与DeepSeek等AI上游供应商合作,手机厂商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快速获得AI技术成果,实现降本增效。
尽管DeepSeek在AI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它并非无懈可击。据悉,苹果曾考虑与DeepSeek合作,但最终因后者工程化团队规模和行业定制经验不足而放弃。这反映了DeepSeek等新兴团队在技术支持、算力调度和端侧部署优化等方面仍需努力提升。相比之下,手机厂商自研模型在生态联动、应用融合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构成了自身的技术护城河。
目前,手机厂商与DeepSeek的合作更多是一种跟风行为,但不同领域的企业品牌也在加速与DeepSeek的深度结合。然而,要实现模型权重分配、响应时延控制、隐私数据流转等技术难关的攻克,仍需时日。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AI手机市场将是一片广阔的蓝海。类似DeepSeek这样的多模型结合必然是未来AI手机的发展趋势,但真正实现AI能力互补的深度整合还需要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家开始意识到新技术之间应该竞合共生,这对于中国科技产业的突破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在通往科技理想的道路上,各大科技厂商能够展现出自身的战略定力,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动技术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