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I领域的明星人物罗福莉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社交媒体上,她发声呼吁外界给予技术人员更多安静做事的空间,这一表态迅速引起了广泛讨论。
据多方报道,罗福莉已离开她曾参与深度研发的DeepSeek项目,并已在新岗位上开始工作,尽管具体入职公司尚未明确。这一变动在DeepSeek V3技术论文发布后得到进一步证实,论文名单中标注了她已离职的信息。
罗福莉在知乎上的活跃也见证了她的技术成长之路,她共回答了8个问题,收获了上万点赞和2.5万粉丝。在她的主页签名中,她恳请自媒体不要再过度神化和消费个人,这一请求反映了技术人员对公众聚焦的不适。
小米公司作为AI领域的另一大热点,与罗福莉的传闻也持续不断。去年雷军在直播中提及愿意以千万年薪挖角AI人才,随后有媒体报道罗福莉将领导小米AI大模型团队。然而,至今小米内部员工系统中并未显示罗福莉的相关信息,她的最终去向依然成谜。
春节期间,DeepSeek的爆发性增长将罗福莉等一众AI技术人员推向了公众视野。AI技术的门槛极高,真正掌握顶尖技术的人才稀缺,因此AI圈近年来频繁出现“封神”现象。无论是“AI天才少女”还是“AI教父”,媒体似乎更愿意讲述个人的传奇故事,而非关注技术发展的本质。
然而,技术的突破往往是产业发展、团队努力和个人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DeepSeek的成功也离不开深度学习、NLP等技术的多年积累,以及巨头们对稠密架构型大模型的持续投资。媒体往往将技术的突破归功于某个“天才”,这种简单的归因方式满足了大众对个人英雄主义的热爱。
罗福莉的发声,实际上是对AI行业浮躁“造神热”的警醒。在AI技术快速迭代的当下,世界需要的是一群愿意在聚光灯之外默默耕耘的技术人才,而不是被神话的个人。DeepSeek V3背后是150名研究员和工程师的共同努力,罗福莉只是其中之一。
AI研究者最需要的是一个安静做研究的环境,而不是成为流量的工具。当行业进入技术快速迭代期,真正的技术天才应该专注于攻克技术难点,而不是接受访谈、上热搜成为“传奇人物”。AI行业需要的是愿意埋头研究、不被流量干扰的“长期主义者”。
罗福莉的经历再次证明,技术人员的职业选择和离职流动,都可能被外界过度解读。AI作为智力密集型产业,确实需要顶级人才驱动,但这些人才最需要的是专注研究的环境,而不是成为流量焦点。DeepSeek团队的管理模式也强调自由协作和创新,尽可能赋予研究人员一个自由的研究空间。
对于AI行业而言,与其不断造神、炒作“天才少女”或“AI教父”,不如更多地关注那些真正推动技术进步的团队,以及他们正在解决的关键难题。最好的尊重方式,就是让那些真正做“难而正确的事情”的人,回归安静,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