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一起针对投行人员跨机构追责的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事件的中心人物是苏州锦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锦富技术”)的财务总监兼董事会秘书张锐。
锦富技术于2月15日发布公告,透露张锐收到了中国证监会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处罚的原因在于,张锐在原任职公司参与的某个项目的财务顾问业务中,未能勤勉尽责。因此,证监会不仅对相关单位进行了处罚,也对张锐个人给予了警告,并处以8万元罚款。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2号——创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规定,董事会秘书若在最近三十六个月内受到中国证监会的行政处罚,上市公司需在一个月内解除其职务。因此,锦富技术在公告中明确表示,将在一个月内选聘新的董事会秘书。
张锐的投行背景成为了此次事件的焦点。在加入锦富技术之前,他曾在平安证券、华林证券、华创证券以及渤海证券的投资银行部门担任高级职务。2022年,张锐加入锦富技术,7月被聘任为财务总监,8月又兼任董事会秘书,完成了从投行到上市公司的职业转变。然而,这次跨机构的追责让张锐的投行“旧账”被翻了出来。
据了解,此次处罚源于张锐在渤海证券任职期间参与的一个历史项目。在此之前,渤海证券也因同一事项收到了证监会的处罚决定书。证监会指出,渤海证券在开展财务顾问核查工作中存在未勤勉尽责的情况,决定对公司责令改正,没收业务收入56.60万元,并处以169.81万元罚款,共计罚没226.41万元。
渤海证券与张锐均因在财务顾问项目中未勤勉尽责而被处罚,这一“双罚”举措旨在压实中介机构的“看门人”职责,提升项目执业质量,同时也凸显了监管全链条问责机制的严厉性。
值得注意的是,张锐被处罚后,根据相关规定,他将无法再担任董事会秘书一职。但他在锦富技术仍担任财务总监的职务。这一事件也让投行人士转换赛道的趋势再次成为焦点。
近年来,随着投行业务竞争的加剧,不少投行人士选择转换赛道,投身于上市公司。他们精通企业资本运作和投资风险管理,对资本市场的运作规则有深刻的认识,能够为上市公司的战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据公开数据显示,在5395家上市公司中,至少有近200家公司的现任董秘有过投行任职经历。
然而,像张锐这样跳槽后被监管跨机构追责的案例虽然不多见,但影响深远。张锐在离开证券行业三年后,仍因历史执业瑕疵收到了处罚决定书。这一事件打破了业内“离职即免责”的侥幸心理,为整个行业树立了警示标杆。未来,投行从业者无论身处何处,都需要对自己的执业行为负责,严守合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