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汽车博物馆内,一场聚焦于轻型商用车动力进化的高端论坛近日顺利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智能网联汽车分会携手北京汽车博物馆共同主办,吸引了众多行业专家、车企代表及媒体人士参与。论坛围绕“油电之争,是否真的需要分出胜负?”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而全面的讨论。
论坛伊始,北京汽车博物馆馆长乔晓鹏致欢迎辞。他提到,尽管我国新能源汽车在乘用车领域的渗透率已突破40%,但在商用车市场,新能源的发展步伐却相对缓慢。2024年,我国商用车总销量达到387.3万辆,其中新能源商用车仅占53.2万辆,市场渗透率仅为17.9%。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在主题演讲中,以皮卡车型为例,阐述了油电之争的复杂性。他指出,皮卡市场的未来并非简单的燃油车退出、电动车崛起,而是技术与市场需求深度融合的结果。柴油动力在皮卡领域仍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清华大学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副院长帅石金教授从技术层面分析了柴油动力的优势。他表示,柴油动力在提高效率、节能、耐久性及安全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尤其在长途运输、商用车供电及恶劣工况下,其场景适用性无可替代。他呼吁车企加强技术研发,不应轻易放弃柴油动力技术的发展。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则从全球化视角探讨了燃油动力发展的必要性。他指出,中国汽车出口的强劲增长主要得益于燃油车,尤其是柴油车的出口表现不俗。中国燃油车要走向世界,必须在全球市场打造中国优势。
在圆桌讨论环节,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轻型商用车领域应追求动力多元化,燃油及柴油动力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专家们围绕“新能源轻型商用车能否全面取代柴油车”以及“轻型商用车主应如何选择动力类型”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达成共识:在全球大部分地区,燃油及柴油动力仍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可持续发展前景;轻型商用车的动力选择应充分尊重场景和消费者需求,纯电动技术目前仍存在瓶颈,特别是在长途运输、高负载工况及基础设施不完善地区,燃油及柴油动力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商用车领域的标杆企业,江铃汽车在论坛上展示了其在新能源及传统动力领域的双重布局。江铃汽车总裁助理、新能源新动力院院长骆旭薇分享了江铃汽车的油电并举策略及柴油动力技术的最新突破。她指出,商用车使用场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动力类型多元化发展。江铃汽车推出的蓝焰动力平台,不仅继承了江铃汽车的技术精髓,更在智能化、低碳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蓝焰动力平台具有更节能、更可靠、更强劲、全场景覆盖及智能化五大特征。通过自研的X-MIRROR高效清洁燃烧系统等技术,蓝焰动力平台实现了显著的节油能力和强劲的动力输出,同时满足了更严苛的排放标准。江铃汽车还利用智能化手段解决了柴油动力排放难题,实现了排放与油耗的最佳平衡。
蓝焰动力家族包括轻卡版、皮卡版、双增压版及海外版等多种版本,并正在探索更多清洁动力选项,如混动专用版、甲醇版及氢气燃料版等,以适应更多商用车使用场景。江铃汽车的技术积累和创新为未来商用车动力架构奠定了坚实基础,蓝焰动力平台将继续推动商用车市场的低碳、智能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