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储行业,2024年见证了“内卷”与“自律”的激烈碰撞,这既是行业高速发展的产物,也反映了其面临的阶段性挑战。步入2025年,行业的主旋律将如何演绎?
当前,光储行业正站在一个关键节点上。上游制造领域,产能过剩的阴影悄然逼近;而下游绿电消纳,则成为打通整个产业链的关键瓶颈。新年伊始,新能源行业已释放出积极调整的信号。分布式光伏领域迎来了新规,新能源上网电价也迎来了重大变革。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光伏发电专委会副秘书长戴思源指出,2025年以来,光伏行业面临两大重要调整:新版分布式光伏管理办法的出台,以及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深化。这两项政策均旨在推动光伏高质量消纳,引领行业前行。
回顾2024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达到约277GW,再创历史新高,累计装机容量更是突破8.9亿千瓦,同比增长45.2%。然而,在这一片繁荣景象背后,光伏行业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新增装机增速放缓,企业盈利状况堪忧。截至2月初,已有43家光伏企业发布了2024年业绩预告,其中超七成企业预计亏损。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等环节更是成为亏损的重灾区。
在海外市场上,光伏企业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国际贸易壁垒的增多,使得海外竞争愈发激烈。数据显示,今年国内光伏企业的产能将达到全球需求的1.3倍,产能过剩问题愈发凸显。这不仅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也将对光伏企业的海外布局产生深远影响。
与光伏行业相似,储能行业也面临着规模快速扩张带来的挑战。截至2024年底,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达到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较“十三五”末增长了20倍。然而,在行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洗牌趋势初现端倪。储能规划与实际应用的契合度、技术创新满足市场增长需求的能力、储能项目建设与运营的成本管控等问题,都成为制约行业稳健发展的关键因素。
面对这些挑战,光储行业开始寻求自律共识,政策层面也积极打通堵点。去年10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组织国内代表性光伏企业召开座谈会,呼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恶性竞争。今年1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旨在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健康发展,并解决接网消纳承载力不足等问题。同时,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也联合发布了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
为了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还联合印发了《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该方案从技术创新、产业布局、供需关系等多个层面出发,为新型储能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行业内外共同努力下,光储行业正逐步走出困境。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CEEC 2025)将于3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此次博览会下设多个专题展及综合展示区,旨在促进产业间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储能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将共同参与主办此次活动。
戴思源表示,在当前环境下,协会希望通过2025中国国际光伏创新应用展览会等平台,打造一个制造与应用相结合的会展平台,推动光储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中电联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副秘书长马晓光也透露,本届储能大会将围绕新能源新政对储能行业的影响等话题开展专家对话和专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