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车市场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燃油车巨头朗逸的终端成交价与2022年相比,大幅下滑41%,这一数据无疑为油车市场的寒冬雪上加霜。
这一降价趋势并非孤例,而是燃油车在新能源浪潮冲击下的普遍现象。据统计,今年1月,全国燃油车平均折扣率已高达38%,不少销售人员反映,顾客进店首问已不再是车辆的技术优势,而是“还能再降多少”。
与燃油车市场的颓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能源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以比亚迪为例,其发起的“智驾平权运动”让12万的秦L就能标配城市NOA,20万的汉DM-p更是能在3.8秒内完成百公里加速,传统燃油车引以为傲的“三大件”在新能源车面前瞬间黯然失色。
更令人担忧的是,新能源车不仅在技术上领先,其迭代速度也远超燃油车。通过OTA升级,新能源车可以不断新增功能、提升性能,而燃油车则往往数年如一日,鲜有变化。这种技术迭代速度的差距,让燃油车在市场上逐渐失去了竞争力。
从开发周期来看,新能源车也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传统燃油车开发新一代发动机动力平台需要5年左右,而新能源车从立项到量产一款800V平台的电车,仅需两年左右。这种速度上的优势,让新能源车能够更快地适应市场需求,推出更符合消费者期待的产品。
面对新能源车的冲击,燃油车也并非没有尝试改变。以BBA为例,其新推出的燃油车已经开始注重大屏幕等智能化配置,但受限于电子架构的封闭性,这种改变并未能从根本上提升燃油车的竞争力。
消费者方面,95后在购车决策中更加看重智能座舱体验,其权重高达37%,远超动力和油耗。对于现在的消费者来说,车辆的智能化程度已经成为购车时的重要考量因素。这种消费观念的变化,进一步加剧了燃油车市场的萎缩。
从保值率来看,新能源车也已经开始反超燃油车。虽然新能源车的故障率相对较高,但其中软件类问题占比超过60%,修复成本较低。因此,新能源车的维修成本反而比燃油车低35%。根据乘联会的数据,三年车龄的新能源车残值率同比提升7.2%,而燃油车则下降了4.5%。
如今,在社交媒体上,年轻人纷纷晒出自己在新能源车里的新鲜玩法,如K歌、露营等,这些在燃油车时代根本无法想象。而在家庭用车选择方面,双车家庭选择“一电一增程”或“双电车”组合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这些变化都表明,燃油车已经从主流市场逐渐退出,成为小众选择。
尽管仍有部分特定场景需要燃油车,如网约车和越野等,但这些特殊需求并不能改变燃油车从主流市场沦为小众的命运。随着新能源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观念的转变,燃油车终将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