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DeepSeek赋能,车企智能化竞赛能否迎来新变局?

   时间:2025-02-21 10:14:14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春节后的复工潮中,一个名为DeepSeek的技术话题迅速升温,不仅吸引了互联网巨头的目光,就连汽车制造业也为之沸腾。

阿里、腾讯、百度等科技大厂纷纷宣布将DeepSeek技术纳入自家体系,而令人意外的是,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东风等二十余家主流车企也紧随其后,宣布与DeepSeek大模型携手合作。这一趋势预示着,在价格竞争日趋激烈的汽车市场中,传统车企正试图以AI技术为突破口,引领智能驾驶的“二次革命”。

DeepSeek的火爆并非空穴来风。各行各业,从金融、家电到能源、电信,已有超过200家头部企业宣布接入这一技术。对于大厂而言,接入DeepSeek不仅难度不大,而且由于其免费开源的特性,还能承担远超DeepSeek自身所能承受的访问量,因此“加入”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车企方面,更是对DeepSeek寄予厚望。他们希望通过这一技术优化自身的智能交互系统,特别是智能座舱领域,这成为车企优化的首要目标。吉利、奇瑞、智己、零跑、长城、东风等车企纷纷表示,接入DeepSeek后,车载大模型的交互响应速度将大幅提升,意图识别准确率也将显著提高。例如,吉利表示其自研的星睿大模型与DeepSeek-R1深度融合后,交互响应速度提升了40%,意图识别准确率高达98%;东风汽车则表示,接入DeepSeek后,车内语音交互将更加自然,场景理解能力更为智能。

尽管车企们对DeepSeek寄予厚望,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目前大部分车企都将DeepSeek主要应用于智能座舱的语音控制和训练方面。尽管这能够快速提升用户体验,但由于缺乏差异化,车载大模型在现阶段仍难免沦为“问答机器”。因此,如何在热闹过后,让DeepSeek真正推动“AI平权”和“智驾平权”的落地,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尽管已有部分车企尝试将大模型应用于智能驾驶领域,但整体而言,这一进程仍然缓慢。除了理想、小鹏等新势力以及华为、小米等科技大厂外,大部分主流车企仍处于技术研发阶段。而端到端智驾大模型的提出,虽然理论上能够降低成本,但实际上却对算力、数据等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高阶智驾”的上车进度依然缓慢。

然而,DeepSeek的出现似乎为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国联证券研报分析称,DeepSeek可以构建高保真的虚拟驾驶场景,并通过合成数据训练智能驾驶模型,从而补充真实路测数据中极端场景数据的不足。但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也提醒,DeepSeek并非万能,其在高并发情况下的处理稳定性仍有待提高。

尽管如此,DeepSeek仍然为车圈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国内智能驾驶的发展正在从硬件堆料阶段向AI驱动的高阶智驾阶段迈进。在这一过程中,早期依靠资金和规模堆砌起来的竞争壁垒正在被逐渐打破,二线车企有望凭借AI技术的赋能,拿到智驾领域的入场券,进而重塑市场竞争格局。

然而,并非所有车企都对DeepSeek持热烈欢迎态度。蔚来、理想、小鹏等新势力及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选择了“冷处理”。这背后,是各大车企对生态控制权的较量。对于已经拥有多端设备和成熟人车机生态的车企而言,将数据交给第三方大模型无异于将自己的大脑也交给第三方,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坚持自研大模型和生态。

DeepSeek作为一款完成度很高的产品,若车企过度依赖,则可能导致其内部相关研发能力难以持续提升,甚至最终丧失技术控制权。这一风险不容忽视。

因此,尽管DeepSeek的出现为车圈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但车企们仍需谨慎对待。只有那些能够将技术红利转化为真实用户价值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站上新时代的潮头。而DeepSeek的出现,或许只是智能驾驶新时代的序章,能否真正引领变革,还需时间检验。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