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汽车市场频发消费者维权事件,尽管距离“315”消费者权益日尚有时日,但车主们的维权之声已不绝于耳。多家车企迅速对此类事件作出回应,其中,新款莲花汽车的大幅降价引发了广泛争议。莲花中国总裁毛京波公开发表致歉信,承认公司在与用户的前期沟通中存在不足,然而,致歉中并未明确提及对老车主的具体补偿措施。
车企对消费者维权的反馈虽及时,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事件仅是近年来国内汽车市场维权现象的冰山一角。今年以来,车市价格战愈演愈烈,从“一口价”、“零首付零利息”等促销手段,到新款车型大幅降价或“加量不加价”,引发了老车主的强烈不满。经销商4S集团的疑似“暴雷”,退网关店潮加速,导致消费者提车难等问题频发。尽管车主们未组织大规模维权活动,但2025年车市一开始就似乎陷入了信任危机。
车市消费的持续低迷背景下,这一现象尤为令人担忧。近年来,价格战和内卷潮推动主机厂和经销商频繁降价,无序竞争打破了市场价格稳定性。新能源车市场迭代迅速,不到一年即推新款车型且“加量不加价”成为常态。燃油车市场则在新能源车的冲击下,“买完就降价”现象频发。车企频繁“背刺”老车主,导致消费者购车心态愈发保守谨慎。
市场竞争的加剧加速了行业的“优胜劣汰”,从零部件供应商到整车厂,再到下游经销商,产业链各环节都面临大洗牌。2024年国内车市年产销虽创历史新高,突破3000万台,但汽车行业利润率仅4.3%,远低于2023年的5%和2018年的7.58%。2024年有4000家4S店退网关店,部分主机厂面临倒闭风险。这不仅引发消费者对汽车产品“品控与质量”的担忧,还因制造、购车及售后等环节不确定性风险增加,导致消费情绪低迷。
2025年开年,价格战再次升级,新款车型“加量不加价”戏码重演,4S店欺瞒消费者行为屡禁不止,消费信心再次受挫。尽管我国乘用车千人保有量较低,购车需求依然旺盛,但价格战的持续和市场的“背刺行为”并未大幅降低购车需求,而是延长了购车决策周期,降低了决策效率。尽管市场面临诸多挑战,但购车需求依然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