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汽车市场掀起了一股维权风潮,尽管距离“315”消费者权益日尚有一段时间,但消费者的维权之声已不绝于耳。近期发生的几起车主维权事件,迅速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相关车企也迅速作出了回应。
特别是新款莲花汽车的大幅降价,降价幅度超过10万元,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莲花中国总裁毛京波对此公开致歉,承认“公司与用户的前期沟通存在不足”。然而,在致歉信中,毛京波并未提出针对老车主的具体补偿措施。
尽管车企对消费者的维权诉求给予了及时关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维权事件只是近年来国内汽车市场消费者维权现象的冰山一角。以今年车市的发展为例,从年后开工推出的“一口价”、“零首付零利息”等优惠政策,到新款车型的大幅降价或“加量不加价”,都引发了老车主的不满和维权行动。经销商4S集团的疑似“暴雷”,以及年后退网关店加速,导致消费者提车难等问题也层出不穷。尽管车主们并未组织大规模维权活动,但2025年的汽车市场似乎一开始就陷入了信任危机。
在汽车市场消费持续低迷的背景下,这一系列事件无疑是一个不祥之兆。近年来,价格战和内卷潮的加剧,使得从主机厂到经销商的降价行为变得频繁且无序,这不仅打破了零部件及整车市场的价格稳定,而且由于新能源车迭代迅速,在价格战的推动下,新款车型频繁推出,且往往“加量不加价”,这已成为新能源市场的常态。而在燃油车市场,面对新能源车的冲击,“买完就降价”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因此,在价格战的推动下,车企“背刺”老车主的行为越来越频繁,消费者的购车心态也愈发保守和谨慎。
同时,市场竞争的加剧也加速了行业的“优胜劣汰”。从零部件供应商到整车厂,再到下游经销商等关键环节,都经历了大洗牌。尽管2024年国内汽车市场年产销量再次突破3000万台,创下历史新高,但汽车行业利润率却下降至4.3%,远低于整个下游工业利润率及2023年的水平。2024年还有4000家4S店退网关店,相比2023年大幅增长,部分主机厂也面临倒闭风险。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这不仅引发了消费市场对于汽车产品“品控与质量”的担忧,而且随着制造、购车以及售后等多环节不确定性风险的增加,终端消费情绪也愈发低迷。因此,当2025年开年后价格战再次升级,新款车型“加量不加价”的戏码再次上演,4S店“以次充好”欺瞒消费者的行为屡禁不止时,消费信心再次受到打击。
尽管消费维权事件频发,但从现阶段的竞争来看,没有车企会在降价问题上犹豫不决。事实上,“持币观望”已成为部分待购群体对车企在产品价格、品控、售后等方面“背刺”行为的无声反抗。然而,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没有什么比“再次降价”更有说服力。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2024年国内汽车市场产销量仍能再次突破3000万辆,再创历史新高。尽管市场存在不确定性,但购车需求仍然旺盛。价格战的持续爆发和市场的“背刺行为”并未大幅降低购车需求,而是延长了购车决策周期,降低了购车决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