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顾2024年的中国酒店业时,不难发现,这一年的行业画卷既波澜壮阔又充满挑战。市场的复杂多变,让“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一说法显得过于平淡。
一方面,消费者的旅行体验需求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住宿服务,而是追求更加独特和深度的体验。另一方面,酒店市场的整体供给仍在持续增长,导致竞争愈发激烈。据国金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在营酒店总量已超过36万家,客房存量更是突破了1714万间。
这种供给过剩的现象,使得酒店业不得不陷入一场低维度的竞争漩涡。从价格战到营销战,从硬件比拼到早餐服务,酒店业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不断尝试各种手段。然而,随着竞争的加剧,不少酒店发现,单纯的低维竞争已经难以支撑其持续发展。
2024年的酒店市场,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头部酒店集团加速布局,中小酒店管理公司则艰难求生。下沉市场成为新的增长点,而高星级酒店则陷入存量博弈。同时,数智化技术的持续渗透,也让场景式体验重新回到了消费的核心位置。
一组数据可以印证这一趋势:尽管市场已经红海一片,2024年上半年依然新增了2.3万家酒店,内卷现象愈发严重。而另一方面,近两年有3万家酒店关门歇业,其中单体酒店占比高达95%,这充分说明了缺乏连锁化、规模化运营的酒店难以在市场中立足。全国酒店平均入住率下降2%,平均房价下跌4%,RevPAR(每间可供出租客房产生的平均实际营业收入)更是下跌了6%。
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酒店业亟需寻找新的增长点。不少酒店集团开始将目光投向了下沉市场和海外市场。例如,华住集团在2024年就在三线及以下区县市场中新开了1205家酒店,而锦江、希尔顿等国际酒店集团也纷纷在下沉市场展开新一轮的扩张。
除了向下拓展,出海也成为了不少酒店品牌的新选择。华住旗下的全季酒店宣布计划拓展中东市场,锦江丽笙酒店则计划将民族酒店品牌“锦江国际酒店”落地到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地区。这些举措不仅为酒店品牌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也为中国酒店业的国际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出海并非易事。面对陌生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酒店品牌需要更加注重本土化运营和品牌建设。同时,数智化技术的应用也成为了酒店品牌出海的重要支撑。通过数智化技术,酒店品牌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习惯,从而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服务。
在国内市场,酒店业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增长路径。体验式消费成为了新的趋势。消费者不再仅仅满足于住宿本身,而是更加注重酒店所提供的独特体验和情感连接。因此,酒店品牌需要不断提升产品力,打造具有差异化和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例如,亚朵酒店凭借“中国体验”带飞了“场景零售”,将每一家酒店、每间客房都打造成为了消费者在场景零售上的“体验空间”。这种创新不仅提升了酒店的营收和品牌形象,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加独特和深刻的体验。
数智化技术的应用也成为了酒店业新的增长点。通过数智化技术,酒店可以更加高效地管理运营、提升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例如,尚美数智接入了DeepSeek大模型,成为酒店行业首家引入该先进技术的企业;华住集团则推出了新前台模式,通过重构服务流程与智能设备组合,实现了最快10秒入住的便捷体验。
在数智化时代,酒店品牌需要更加注重数据的应用和分析。通过数据穿透本质,酒店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习惯,从而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服务。同时,酒店也需要通过生态链接资源,以价值重塑品牌,方能在存量市场中开辟新增量。
总的来说,2024年的中国酒店业经历了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的深度变革。面对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压力,酒店品牌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增长路径和破局之道。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即将到来的2025年,中国酒店业注定将迎来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然而,这也将是破局者与掉队者的分水岭。只有那些能够紧跟市场趋势、不断创新和变革的酒店品牌,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对于酒店业而言,破圈已经不再是选择,而是生存的必然。面对消费者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酒店品牌需要不断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服务模式,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