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比亚迪举办了一场名为“天神之眼”的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会上提出了“全民智驾”的口号,核心理念是“好技术,人人可享”,旨在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智能驾驶的门槛,推动整个行业的普惠发展。然而,这场旨在展示技术突破的发布会,却意外地卷入了一场舆论风波。
发布会后,比亚迪遭遇了一些同行的非议。某车企的多位高管在社交媒体上密集发声,虽然表面上呼吁“智驾平权”,但言辞间却透露出对比亚迪的暗讽。其中一位品牌总经理更是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虽然未直接点名,但诸如“技术不应沦为营销噱头”、“安全底线不容忽视”等言论,显然是在对比亚迪的发布会进行批评。更为讽刺的是,这位高管在批评之余,还不忘为自己的新品打广告,这种做法被网友戏称为“一边踩对手,一边蹭流量”。
此类“黑公关”手段在汽车行业中并非首次出现,但它所折射出的行业竞争的恶性升级却令人担忧。当企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口水战”而非技术研发时,当“黑公关”成为打击对手的常规手段时,中国汽车工业的全球竞争力必将受损。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驾驶这一中国汽车“弯道超车”的关键领域,这种做法无疑是在拖慢技术迭代的速度。
在这场风波中,比亚迪的“天神之眼”发布会原本是以全栈自研技术推动智能驾驶的普及,理应获得同行的尊重。然而,一些同行却选择了以暗讽、广告伪装、误导性传播等手段来试图扼杀创新者的声音。这种“内耗式竞争”若成为常态,不仅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更会让竞争对手趁虚而入。
面对这种情况,业内人士呼吁车企应摒弃“嘴炮”,回归实干。吉利集团李书福就曾表示:“如果不顾道德底线,不顾法律法规和合规准则,我们是走不远的。”确实,车企应坚守技术底线和道德底线,以创新而非营销定义竞争力,以产品而非攻击赢得市场。行业的进步需要竞合而非互撕,只有这样,中国汽车工业才能真正实现崛起。
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离不开实干精神。中国的车企需要铭记,唯有技术自强、尊重对手,才能让“中国智驾”真正成为闪亮的世界名片。少一些“阴阳怪气”,多一些“硬核创新”,这才是中国汽车应有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