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召开的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上,多位行业大佬的发言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著名导演郑晓龙的一番言论,尤为引人深思。
会上,中国电视剧制作协会常务副会长龚宇率先发声,他直指某些平台利用市场支配地位搞排他行为,对行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龚宇的发言如同一枚重磅炸弹,瞬间将长剧与短剧之间的矛盾推向了风口浪尖。
紧接着,有关红果短剧与多家中小短剧公司合作搁浅的消息也浮出水面。据悉,红果短剧的“排他协议”成为了影响双方合作的重要因素。这一协议不仅限制了签约短剧在其他平台的播出,甚至对在字节跳动旗下其他平台,如抖音短剧上的发布也设下了严格限制,一旦违约,将面临法律诉讼。
郑晓龙导演在大会上的发言,更是将微短剧的批评之声推向了高潮。他认为,随着微短剧的火热,市场上文艺作品的价值观导向悄然发生了变化。一些低俗媚俗、暴力血腥、色情擦边的微短剧被观众追捧,甚至长期霸屏,这对社会伦理道德底线造成了严重冲击,扭曲了价值观。
郑晓龙特别指出,微短剧中的“屌丝逆袭、极端复仇、穿越重生、甜宠虐恋”等情节,让年轻观众尤其是未成年观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潜在误导。他将这些微短剧比作“电子鸦片”,认为它们编织的白日梦对年轻人的成长极为不利。
作为第一代中国电视人的代表性人物,郑晓龙对影视剧创作有着深刻的见解。他参与制作的《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等作品,都成为了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经典之作。而他执导的《甄嬛传》更是引发了“破圈”轰动,不仅捧红了一大批演员,还催生了一群深入研究剧中细节的“嬛学家”。
在谈到短剧时,郑晓龙表示,影视剧创作的关键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他强调,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创作者不应为了迎合市场而刻意拉长或缩短作品。同时,他也提到了微短剧与短剧的区别,认为微短剧在结构和核心内容上都与传统短剧有所不同,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总结出理论。
郑晓龙对微短剧的未来持谨慎态度。他认为,虽然微短剧在市场上表现出色,但能否持久发展仍有待观察。他呼吁创作者应更多地关注人和复杂的人性,而非仅仅追求表面的漂亮和短暂的热度。
此次大会不仅揭示了行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也引发了人们对影视剧创作方向的深入思考。在快速变化的当下,如何创作出既能满足观众需求又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成为了摆在每一位创作者面前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