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乃至全球的文化与科技领域被两大事件深深吸引:一是电影《哪吒2》的空前成功,它不仅在国内市场打破了票房纪录,更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影响力;二是DeepSeek技术的横空出世,这一科技创新在资本市场与科技界引发了广泛讨论,被视为中国从“世界工厂”向“创新策源地”转型的重要里程碑。尽管这两起事件看似毫无关联,但它们背后却隐含着一种共同的思维模式——风投式思维。
风投式思维,由斯坦福大学知名教授伊利亚·斯特雷布拉耶夫提出,并在他与科技高管亚历克斯·邓合著的《钱商》一书中得到详细阐述。书中指出,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传统的渐进式经营与产品研发模式已难以为继。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应向风险投资行业学习,积极拥抱不确定性,勇于承担风险,不畏失败,持续创新。灵活应变、实验精神与长期战略思维,成为这一思维模式的核心。
观察全球顶尖科技企业,如苹果、特斯拉、英伟达、OpenAI、阿里巴巴及字节跳动等,它们无一不是从风险投资起步,逐步成长为行业巨头的。这充分证明了风险投资行业的独特价值及其对创新的推动作用。斯特雷布拉耶夫通过数十年的研究,总结出风险投资成功的九大法则,这些法则揭示了风投式思维的几个核心特征:接受不确定性,鼓励创新,视失败为成长机会,基于敏锐洞察力进行风险决策,保持敏捷行动,以及注重长期发展。
以SpaceX为例,埃隆·马斯克以登陆火星为愿景,大力发展火箭可回收技术。尽管初期屡遭失败,甚至面临破产风险,但马斯克始终坚信这一业务的前景,最终实现了火箭的成功发射。SpaceX至今仍未上市,但其估值已使其成为最具潜力和回报的独角兽之一。该公司不断研发创新,如世界上最大的火箭——星舰,尽管尚未成功,但每次失败都被视为向前迈进的一步,团队在失败中欢呼,因为失败带来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风投式思维之所以不惧怕失败,甚至欢迎失败,是因为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失败的成本与成功后的巨大收益相比,显得微不足道。风险投资家往往同时投资多个项目,绝大多数都会失败,但只要有一个项目成功,其收益就足以覆盖所有损失,并带来丰厚回报。这种“宁可投错不可错过”的策略,正是风投行业的金科玉律。
电影行业同样体现了风投式思维的运用。电影公司会从众多剧本中挑选出少数进行投资,这些电影大多无法实现盈利,但只要有一部成为票房黑马,就能扭转局势,实现巨大收益。《哪吒2》就是这样的例子,其成功为制作方带来了指数级的直接与资本市场收益。
对于DeepSeek这样的先进科技公司而言,风投式思维同样适用。在研发初期,深度探索公司及其投资者深知成功的不确定性,但他们看到了这一领域的前景,愿意冒险尝试。与潜在的成功回报相比,失败的代价显得微不足道,因此公司能够坚决并持续地投入研发。
无论是《哪吒2》还是DeepSeek,它们的成功都充满了偶然性,但风投式思维让它们敢于尝试,因为不做就永远不会成功。这种思维模式也解释了中国近年来众多创新企业的成功。在当今这个充满变化的世界里,尤其是在中国,我们更需要具备这种直面不确定性、勇于冒险、大胆创新的思维方式。各地政策制定者正在探讨如何孕育自己的“DeepSeek”或“哪吒2”,而这正是他们需要转变思维模式,适应新变化,实现有效创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