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宁波汽配巨头均胜:从小工厂到年营收600亿,并购之路如何铸就辉煌?

   时间:2025-02-23 11:05:46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宁波均胜集团,一个以汽车配件业务起家的家族企业,近年来凭借惊人的发展速度,年收入已突破600亿元大关,成为业界瞩目的焦点。

不久前,全球汽车安全系统领域的佼佼者——均胜集团,向联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计划在香港上市的消息,瞬间引爆了投资市场。这一举动不禁让人好奇,早已在A股挂牌的均胜,为何还要寻求港股上市?

答案或许与均胜的客户结构密切相关。作为一家拥有众多海外车企客户的公司,跨境交易中的美元结算需求不可避免。而在港股上市,将为其在融资后的资金操作提供更大便利。港股市场也更有利于吸引海外机构对均胜的投资。

均胜的创始人王剑峰,自大学毕业后便踏入汽车零部件行业,凭借出色的业绩,迅速崭露头角。曾任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天合汽车集团中国合资公司总经理的他,在天合的五年间,将公司销售额从几百万提升至1.2亿元,展现出了卓越的经营和管理才能。

2004年,王剑峰创立均胜,致力于成为大众、通用、福特等知名汽车品牌的供应商。在他的带领下,均胜迅速崛起,销售额迅速突破千万大关。2007年,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低潮,均胜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低价收购了中德合资的上海华德塑料制品,一跃成为业内知名企业,营收也大幅增长。

2011年,均胜借壳辽源得亨成功在A股上市。然而,在房地产热潮席卷全国之际,王剑峰却做出了与众不同的选择。他不仅卖掉了自己的房地产项目,还全力扩张实体业务和市场份额,开启了“并购狂魔”模式。

均胜的并购之路始于德国普瑞。这家拥有近百年历史的零部件企业,客户涵盖了保时捷、兰博基尼、劳斯莱斯等欧洲顶级豪车品牌。以1.79亿欧元的价格收购普瑞后,均胜的品牌价值得到了显著提升,并获得了与欧洲顶级品牌合作的资格。普瑞的汽车电子技术,更是为均胜在新能源车和无人驾驶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此后,均胜在并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2013年至2019年,先后收购了德国Innoventis、IMA、TechniSat、KSS等公司,不断巩固和提升自己的实力。尤其是2017年对日本高田的收购,更是轰动一时。作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安全零部件制造商,高田因“气囊门”事件而破产。均胜以15.88亿美元的价格将其收入囊中,不仅进入了高壁垒的汽车安全和工业机器人领域,还获得了全球顶尖的技术和完善的供应链。

汽车安全业务是均胜确立行业地位的根基,而汽车电子则是其腾飞的引擎。并购高田后,均胜一跃成为全球汽车安全领域的头部供应商之一,年营收高达600亿元。随着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均胜在汽车安全系统、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汽车功能板块等核心业务上的业绩也水涨船高。

然而,新冠疫情的到来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汽车市场也发生了变化。均胜的盈利能力出现下滑,2020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6.16亿元,而到了2021年则亏损37.53亿元。尽管2023年全球汽车市场回暖,均胜营收增长至557.3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0.83亿元,同比增长175%,但债务规模也在大幅增长。

为了提升利润空间,均胜将目光聚焦于汽车智能解决方案。作为全球第四大智能座舱供应商,这是其目前的优势业务。2023年,均胜汽车智能解决方案收入为57.12亿元,同比增长约20%。此次IPO,均胜计划将募资用于开发新一代汽车智能解决方案。目前,均胜已成为华为智能座舱的重要供应商,产品搭载于智界、问界等系列鸿蒙智行车型。

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均胜在该领域也占据了重要地位。与高通、地平线、英伟达等知名芯片平台合作,产品支持L2-L4级别应用场景,算力可达200TOPS,推动无人驾驶技术升级。同时,与国内外多家整车厂商的合作,也进一步增强了无人驾驶技术的性能。

然而,无人驾驶技术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如复杂交通环境、恶劣天气、突发事故等情况下的应对能力尚未得到充分验证。研发和运营成本高昂,企业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这些因素都可能对均胜在自动驾驶领域的产品业绩产生影响。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