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港的一片繁忙景象中,300辆整装待发的小鹏X9纯电MPV车辆排列得整整齐齐,它们即将踏上前往泰国的漫长旅程。这批车辆不仅承载着小鹏汽车的期望,更象征着中国汽车产业向海外拓展的壮志雄心。
在装船现场,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满怀信心地表示,他期望小鹏X9能够迅速在亚太地区的高端纯电MPV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这一愿景,或许很快就会成为现实。
近年来,中国汽车品牌在东南亚市场的表现愈发抢眼。日本品牌,尽管在此深耕多年,市占率一度高达90%,但面对中国车企的猛烈攻势,也开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是在泰国和新加坡市场,日本品牌的市占率从2019年的50%以上一路下滑至现在的35%,且至今未能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
中国车企在东南亚的征程始于2015年左右,但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比亚迪凭借“高配低价”的策略,成功撕开日本品牌的防线,其ATTO 3车型在泰国市场年销量高达1.92万辆,市占率超过25%。长城汽车则瞄准皮卡市场的空白,推出山海炮HEV混动皮卡,直接挑战丰田Hilux和五十铃D-MAX的垄断地位。五菱缤果则以“国产10万级,海外18万级”的定价策略,在印尼市场实现月销破千的佳绩。
吉利汽车在2017年收购马来西亚宝腾汽车后,通过技术反哺实现了本地化生产。宝腾X90成为首款搭载吉利CMA架构的新能源车型,助力马来西亚新能源渗透率大幅提升。在2024年的曼谷车展上,中国汽车品牌更是展现出了由守转攻的态势。比亚迪展台以“WE ARE NO.1”的标语直面丰田,彰显了中国车企的自信与实力。
日本车企在东南亚的溃败,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战略迟缓和对电动化转型的忽视。丰田在泰国耕耘60年,却迟迟未将纯电车型引入市场;本田在印尼的工厂仍以燃油车为主,新能源车型占比极低。这种路径依赖,让日本车在电动化浪潮中步步落后。
更为严峻的是,日本车在智能化、车联网等领域的短板也暴露无遗。一位曼谷的出租车司机曾坦言,中国车的导航能实时显示充电桩位置,而丰田车连基础语音控制都卡顿。这种技术代差,让中国车企在东南亚市场实现了降维打击。
以小鹏X9为例,其搭载的XOS天玑智能座舱系统,支持六音区语音交互和智能自动驾驶,这种“软件定义汽车”的能力,正是日本车难以企及的。中国车企在东南亚市场的制胜密码,不仅在于技术代差,更在于其全产业链布局的生态优势。宁德时代、蜂巢能源等供应链企业的跟进,形成了整车+电池+服务的铁三角模式,让日本车引以为傲的本地化优势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