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的竞争浪潮近年来愈发汹涌,众多企业纷纷踏上了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力求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各个环节中巩固自身地位。这一趋势在2024年尤为显著,新能源咨询机构InfoLink Consulting公布的“2024年全球光伏组件出货榜”中,一体化龙头通威凭借强劲实力,首次跻身第五位,成为第二梯队的领头羊。同时,在“全球光伏电池片出货榜”中,通威已连续八年蝉联榜首,其在硅料产能方面也超越了协鑫,展现出强大的综合竞争力。
回顾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一体化的战略几乎伴随着整个行业的成长。从2000年至2008年的起步发展阶段,光伏厂商就开始积极布局电池-组件一体产能,构建垂直一体化体系。然而,在2009年至2019年期间,受欧美“双反”调查、“531新政”等冲击,行业陷入寒冬,一体化战略的发展也一度受阻。但即便如此,仍有部分企业如隆基、通威等,在这一动荡期低调加码一体化布局,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年起,随着“双碳”战略的官宣和光伏“平价上网”的实现,光伏产业迎来爆发式发展。五大年来,下游累计装机量在200GW的大基数上暴涨四倍有余,年均新增装机同比增速超过60%。与此同时,上游原材料硅料迎来历史罕见的大牛市,产业链前端的硅料、硅片厂商吃到最多红利。在此背景下,一体化构建已然成型的通威、隆基等企业开启了持续霸榜营收、净利前二的荣耀时刻。行业企业欲望和雄心被激发,一体化趋势显著加强,并逐渐成为行业主流。
然而,一体化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扩产竞赛如火如荼的同时,光伏产业链价格却悄然见顶并逐渐回落。2022年下半年起,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价格纷纷暴跌,直至2025年年初,部分环节才略有回暖迹象。这轮“降价潮”的根本原因在于“扩产竞赛”导致的产能过剩,以及各大厂商为消纳产能、占领市场而展开的“价格战”。2024年,行业更是遭遇大面积亏损,多家一体化率较高的企业陷入业绩困境。
面对这一困境,行业开始陷入反思。不少企业认为,一体化带来的内卷和内耗加剧了行业的失序。一些企业为了推行一体化战略,进行了大量内部调整,最终演变成不同条线内斗、抢资源,甚至撕破脸。一体化战略对企业底蕴和管理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光伏四大主材的工艺差别较大,对企业的协调能力是极大考验。一些企业在扩张过程中因内部管理、风控不佳而陷入窘境,业绩下滑、债务高企。
与此同时,一体化战略还容易催生负债问题。根据2024年三季度财报来看,光伏营收TOP4的总负债都已超过900亿,而资产负债率最高的前十主材企业,基本都进行过一体化产能扩张。部分企业曾经融资筹建的扩产项目,在当前金融风险愈发高涨、价格走势“跌跌不休”的情况下已无限期搁置,债务问题已成了包袱。对于当前的技术革新浪潮来说,一体化企业也丧失了不少灵活性。以N型替代为例,一体化企业选择了TOPCon或BC或HJT,意味着从原材料到电池片、组件都要“统一路线”,很难再有像以往一样多头布局的策略。
如今,行业对一体化的反思越来越多。一些走专业路线且业绩相对坚挺的硅料厂、电池厂被拿来作不能放弃专业化路线的证据。同时,也有分析纳入辅材、设备、逆变器、支架等产业链其他环节中更坚守“自己的园地”,并迎来业绩逆势上涨的案例,提示不能被一体化“障目”。在控产、保价、反内卷已成为行业“主旋律”的背景下,已完成一体化构建的龙头面临业绩修复的巨大难题,未能完成的大多也更无精力、实力继续推动。未来,行业或将迎来新的洗牌,一体化战略也将以调整、收缩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