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汽车市场传来新动向,一家科技巨头与传统车企携手推出的智能驾驶汽车,定价策略意外曝光,预计售价将跌破20万元大关。企业方面声称此举旨在回馈国内消费者,但业内人士分析,此举实则迫于市场竞争压力,众多同行纷纷布局低端市场,该企业也不得不调整策略,以维持并扩大市场份额。
规模效应对于智能驾驶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特斯拉全球领先的背景下,国内同行面临巨大挑战。为了加速智能驾驶技术的迭代升级,海量数据成为关键。然而,这正是国内智能驾驶技术的软肋所在。为获取更多数据,企业不得不考虑市场下沉,以量取胜。
智能驾驶曾被视为高端车型的专属标签,国内市场上搭载该技术的车型价格普遍偏高,且需额外付费。但近期,一家车企宣布将智能驾驶功能免费开放,并计划将其普及至10万元以下车型,此举无疑撕下了智能驾驶的高端面纱,智能驾驶技术平民化已成大势所趋。
特斯拉即将推出的低价车型Model Q,预计也将搭载智能驾驶技术,这无疑将进一步加速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仅靠智能驾驶技术来标榜豪华车型的做法已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燃油车与电动车的竞争也愈演愈烈。自2024年11月以来,燃油车在新车市场的份额显著回升,从45%攀升至今年1月的58.5%。燃油车的强势回归,对电动车市场构成了巨大压力,电动车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2024年,国内多家电动车企业陷入困境,汽车行业的寒冬气息愈发浓厚。在此背景下,汽车企业纷纷意识到,规模才是生存的唯一出路。缺乏足够规模的企业,倒闭只是时间问题。为了获取销量,低价策略成为首选。
最新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市场前四名的企业中,有两家企业的最低价车型售价已低至7万元以下,另一家企业车型售价更是低至3万多。而一家新造车企业,通过推出售价10万元左右的车型,实现了销量的迅猛增长。这些现象都表明,低价已成为汽车市场的必然趋势。
智能驾驶作为电动车的一大卖点,曾推动了电动车在国内的快速普及。然而,随着电动车诸多弊端的暴露,消费者开始重新审视购车需求,安全性能逐渐成为首要考虑因素。特斯拉虽开创了智能驾驶和电动车的新纪元,但在美国市场,电动车的占有率依然低迷,去年仅为7%左右。这证明智能驾驶并非万能钥匙,国内市场也需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