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车行业迎来了一场围绕DeepSeek技术的“AI风暴”,各大车企纷纷宣布与这一创新技术深度融合,力求在智能化领域取得突破。
据统计,截至今年2月20日,已有超过20家知名车企和品牌与DeepSeek达成合作,名单中不乏吉利、奇瑞、长安、上汽、东风、广汽等传统巨头,以及理想、岚图、极氪、极狐等新兴势力。这场集体接入DeepSeek的行动,无疑在汽车行业掀起了轩然大波。
吉利作为先行者,于2月6日率先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星睿大模型与DeepSeek-R1完成技术融合,旨在通过蒸馏训练提升车控功能和交互体验。随后,东风、上汽、奇瑞等多家车企也紧随其后,纷纷宣布接入DeepSeek,以升级其智能座舱系统。
东风汽车宣布,接入DeepSeek后,其车型将拥有更自然的车内语音交互、更智能的场景理解能力和更快的功能迭代速度。而上汽则强调,在引入DeepSeek大模型的同时,还将与豆包、通义等大模型合作,共同构建多场景插拔式AI矩阵平台。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车企都急于接入DeepSeek。在智能化第一梯队中,小鹏、蔚来、鸿蒙智行、小米汽车、特斯拉等品牌截至目前仍未宣布与DeepSeek合作。这一现象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汽车分析师张翔指出,DeepSeek作为AI领域的新秀,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关注,自然吸引了众多传统车企的青睐。然而,对于已经拥有一定智能化基础的车企而言,他们可能更加谨慎,担心盲目接入DeepSeek会损害其品牌形象。
尽管如此,DeepSeek的潜力仍不容小觑。开源证券研报认为,DeepSeek的接入有望带来更优的座舱交互体验,并有望孕育全新应用场景。同时,该模型对算力的节约也让其更容易在座舱端本地化部署,实现更优的体验。
从各车企发布的消息来看,DeepSeek主要被应用于汽车智能座舱的语音控制和训练方面。然而,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更为关注的是DeepSeek能否为智能驾驶带来实质性提升。对此,业内人士多持观望态度。
张翔表示,现阶段DeepSeek主要应用于办公场景和智能座舱领域,而智能驾驶对安全性要求很高,DeepSeek目前还不能直接助力智能驾驶。因此,他认为车企争相接入DeepSeek也有“炒作”之嫌。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也提醒,车企接入DeepSeek对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但DeepSeek并非万能。车企要有自己强大的数据和分析能力,因为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对于得出结论至关重要。
事实上,接入DeepSeek只是车企智能化进程中的一个开始。如何让DeepSeek更好地为汽车服务,才是车企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张翔建议,车企应充分利用DeepSeek的不同版本和参数,打造出差异化的功能和服务,以避免在智能化领域的同质化竞争。
总的来说,DeepSeek作为AI领域的一大成果,与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然而,对于车企而言,让AI更好地服务消费者才是立足市场的根本。因此,在接入DeepSeek的同时,车企也应注重提升自身在数据和分析方面的能力,以确保智能化的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