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2月15日举办的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年会及第二届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强调了固态电池相较于液态电池在安全性能与能量密度上的显著优势,指出其有望解决新能源汽车在续航能力和安全性方面的两大核心难题,预示着固态电池将成为全球动力电池领域竞争的新焦点。然而,他也指出,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仍需跨越技术、工艺及成本三大障碍,预计2027年前后可能实现小规模生产。
会议围绕“全固态电池材料创新与研发平台升级”的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作为平台理事长,分享了固态电池技术路线的见解,强调应聚焦于硫化物电解质与高镍三元正极、硅碳负极的匹配,设定能量密度达到400瓦时/公斤、循环寿命超过1000次为性能目标,并规划了2027年实现轿车小规模装车、2030年达成规模量产的时间表。欧阳明高还透露,其团队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高镍三元复合正极及硅碳复合负极的研发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欧阳明高进一步指出,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大语言模型与“AIforScience”的结合为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体系的创新提供了加速工具。他透露,其团队已携手超过30家企业,致力于全固态电池垂直领域大模型的研发与优化,旨在构建一个全行业共享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探索科研新路径,推动AI技术在固态电池研发及产业化中的实际应用。
厦门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孙世刚在会上指出,固态电池领域面临的关键技术挑战主要包括寻找理想的固体电解质材料,以及解决电极与电解质间的界面接触不良问题。理想的固体电解质需具备高离子电导率、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界面问题则会导致电池内阻增加,影响整体性能。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和高昂成本也是阻碍固态电池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重要因素。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德平表示,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全固态电池已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目前正处于原型样机阶段。他预计,在未来两三年内,能量密度达到400瓦时/公斤的全固态电池有望实现小规模装车应用。王德平呼吁,行业应加速制定相关标准,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跨领域工程技术攻关,保持中国在动力电池领域的领先地位。
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孙华军认为,全球全固态电池的发展势头强劲,材料创新、界面优化、安全性提升及成本控制是当前的重点。他强调,应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推动技术进步。据悉,比亚迪已开始进行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可行性验证,涵盖关键材料技术攻关、电芯系统开发以及产线建设,计划于2027年左右启动批量示范装车应用,并预计在2030年前后实现大规模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