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影视工业百年探索,为何仍未找到稳定盈利的经济模型?

   时间:2025-02-24 10:06:15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今年的电影春节档热闹非凡,多部大片齐上阵,其中《哪吒2》不仅刷新了中国乃至世界影史的票房纪录,还引领了公众对电影行业的深度讨论。与此同时,《唐探》、《封神2》和《射雕》等影片也引发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观众和业内人士对电影的关注点逐渐从明星八卦转向了更为专业的领域,如电影技术的成熟度、票房能否覆盖成本等实际问题。特别是电影成本问题,尽管票房数据公开透明,但电影的制作和发行成本却因涉及众多因素而变得扑朔迷离,甚至有观点认为票房达到30亿也难以收回成本。

社交媒体上,关于春节档票房的讨论如火如荼,微博、小红书等平台成为热议的阵地。在这些讨论中,人们开始深入探究影视行业的本质问题,如为何发展了上百年的影视工业体系仍未能建立起稳定的经济模型来确保产品利润,以及在收益不确定的情况下,为何仍有大量资本涌入影视行业。

影视行业兼具工业与艺术的两面性,这一点在杰弗里·史密斯版的《世界电影史》中得到了体现。自电影诞生以来,技术的发展一直推动着影视行业的变革。然而,与大多数遵循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工业产业不同,影视制作成本在过去百年间并未明显下降,反而随着技术的革新和艺术追求的提升而不断攀升。

从默剧到有声剧,从彩色电影到数字电影,影视工业经历了多次划时代的转变。然而,这些技术上的进步并未带来制作成本的显著下降。相反,一些里程碑式的作品,如《乱世佳人》、《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等,都标志着影视制作成本的新高度。

近年来,尽管电影产业体系逐渐完善,但电影的平均制作预算仍在大幅增长。这主要是因为,除了工业技术成本外,艺术表达所拉动的内核需求也不容忽视。编剧、置景、独立音乐制作等与个人创意紧密相关的环节成本不断抬升,直接影响了影视制作成本的构成。

为了探寻稳定的盈利体系,影视行业在过去百年间一直试图进行垂直整合。然而,这一努力却屡遭挫折。以好莱坞为例,其制片厂模式在垂直整合方面力度极强,涵盖了生产、宣传发行及放映等多个环节。然而,随着20世纪40年代末派拉蒙裁决的生效,好莱坞制片厂对上游内容的把控能力大不如前,导致大投入低回报的电影产品频现,严重影响了行业的整体利润率。

尽管如此,仍有大量资本对影视行业趋之若鹜。这主要是因为,尽管从宏观角度看影视行业的资本回报模型并不明朗,但从微观角度看,影视行业却是资本杠杆率最高的行业之一。一些低成本高回报的影片,如《洛奇》、《美国风情画》、《电锯惊魂》和《疯狂的麦克斯》等,用较小的成本撬动了巨大的票房回报,成为了吸引资本的金字招牌。

现阶段,撬动影视行业收入的杠杆逐渐偏向艺术层面,特别是“人和IP”。近年来,票房表现较好的电影往往由经验丰富的演员和导演执导,这导致了内容制作的头部马太效应。同时,系列电影的票房表现也越来越强劲,占据了年度票房的很大比例。这反映了IP电影的稀缺性和价值被成倍放大的趋势。

面对这样的行业现状,如何构建稳定的供给体系成为了影视公司需要思考的问题。成熟的制作团队和知名的IP是现阶段最行之有效的策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后进的影视公司就没有机会。历史上,影视行业从不缺乏搅局者,他们通过创新和管理战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对于未来的影视公司而言,关键是要构建一个能够长期培养优秀制作团队和艺术人才的系统。只有长周期地投入并形成供给侧的正循环,才能匹配不断变迁的财富杠杆。无论是好莱坞的流水线工厂制度、迪士尼的内容累计和管理战略,还是Netflix给予有才华人的成长空间和话语权,都是值得借鉴的经验。

在中国,随着动画工业影视体系的成熟和具备艺术追求的人才涌现,也涌现出了像《哪吒2》这样的百亿票房佳作。作为全球影视崛起的中坚力量,中国市场中也不乏持续追求垂直整合的影视公司。然而,需要明确的是,影视工业的复杂性决定了这是一个需要长周期投入才能带来高回报的行业。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