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动汽车充电领域,一场关于真实功率与数字游戏的较量正悄然上演。今日,我们深入行业内部,揭开充电桩功率标注的迷雾,用专业视角揭示真相:市面上绝大多数号称拥有400kW功率的充电桩,实际上只是数字上的夸大其词。
虚标问题主要源自三大方面:
首先,电流欺诈普遍存在。在700V电压平台下,真正的400kW充电功率需要600A的电流与700V电压相乘得出。然而,现实情况是,超过95%的充电桩企业仍在使用400A的旧协议,这意味着它们的实际功率仅为280kW,远低于宣传的标准。
其次,协议困局限制了电流的提升。市面上大部分充电桩的板卡都是通用件,这些通用板卡难以解析车企所使用的大电流协议,导致电流被限制在400A的红线以内,无法进一步提升。
再者,散热陷阱也是一大问题。一些充电桩企业简单地调大了电流,却没有对散热系统进行相应的重构,这导致设备寿命大幅缩短,甚至可能引发安全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实现400kW的充电功率呢?以力氪充电桩为例,它采取了自研主控芯片的策略,能够独家解析CFC/CRM大电流协议。同时,力氪还采用了液冷系统,确保在600A电流下温度控制在45℃以下。力氪充电桩还配备了三重安全防护措施,包括过流、过压和温度监测,一旦检测到异常情况,可在0.01秒内断电,确保安全。
行业的真相是,真正的快充革命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需要实质性的技术创新和投入。为了实现真正的400kW充电功率,充电桩企业需要接通大电流协议(尽管这会增加研发周期),重构散热架构(成本增加35%),以及加强立体安全防护(元器件成本增加50%)。然而,这些投入却是大多数充电桩企业不愿涉足的隐形战场。
在双协议并行的背景下,充电桩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车企主要使用两种大电流协议方案:CFC和CRM。力氪充电桩已经对这两种方案都提供了支持,但未来究竟哪种方案会成为主流,仍是一个未知数。
对于这一问题,业内人士和消费者都持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CFC方案更为成熟稳定,而有人则看好CRM方案的灵活性和扩展性。那么,到底未来哪家企业会以CRM还是CFC策略为主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