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智能化已成为行业的新趋势,其中座舱交互的革新尤为显著。从ChatGPT到DeepSeek,AI大模型的广泛应用为汽车座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车企纷纷接入这些先进技术,加之整车电子架构的集中化趋势,座舱硬件的升级步伐也随之加快。
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智能座舱的搭载率已高达72.58%,同比增长27.89%。这一增长不仅体现在联网大屏和多屏娱乐系统上,更在于智能语音交互的广泛应用。AI算力及其配套应用已成为市场的新增长点。
在硬件层面,座舱域控制器的普及尤为引人注目。2024年,前装标配座舱域控制器的车型交付量达到了651.99万辆,同比大幅增长82.84%。其中,新能源车型的贡献占比超过65%,增速更是高达90.23%,领跑整个市场。这一趋势反映出新能源车型在智能化方面的领先地位。
座舱域控制器作为整车域集中架构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市场上已有多种基于主流芯片平台的定制开发方案。这些方案根据不同车型的成本要求和用户需求,提供差异化的算力支持。随着舱驾融合时代的到来,单芯片跨域方案正成为降低智能驾驶功能成本、提升人机交互体验的关键。
在这一背景下,芯片厂商如高通、黑芝麻智能等已纷纷拿到舱驾一体跨域计算平台的定点项目。其中,黑芝麻智能的武当C1200家族芯片已成功部署DeepSeek模型,并获得了车企的前装项目定点。与此同时,德赛西威也与奇瑞携手开发了基于高通8775的舱驾一体中央计算平台,采用单芯片多域融合解决方案,引领汽车电子产业的新发展。
德赛西威不仅在此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其第四代智能座舱系列中的“旗舰延伸版”也集成了全栈自研的智能软件算法,支持舱内移动办公、舱泊一体等功能,并已获得国内外领先车企的新项目订单。这一系列创新不仅提升了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也进一步推动了相关细分市场供应链的重构。
智能化与电动化的叠加效应,使得新能源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2024年,中国市场新能源乘用车交付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占比超过50%。与此同时,受益于价格战、国家置换补贴以及金融优惠政策等利好刺激,新能源细分市场的增速同比提升了约9个百分点。相比之下,传统燃油车的交付量则同比下滑12.12%,凸显出新能源市场的正向效应。
在这一市场红利下,座舱域控供应商迅速崛起。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发布的榜单显示,德赛西威、博泰车联网、车联天下、蜂巢电子、亿咖通等企业在新能源乘用车前装标配座舱域控供应商市场份额中排名前五,合计份额超过50%。其中,博泰车联网作为国内座舱域控的头部企业之一,其在高端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并基于高通SA8295P平台在全球化进程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博泰还在部署基于高通SA8295P的舱泊一体域控平台,以进一步领跑跨域融合趋势。该平台不仅支持高效部署优化精简后的AI大模型至终端,还显著增强了泊车功能的智能性与响应速度,实现对复杂停车场景的精准识别与自动化处理。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为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蜂巢电子作为近年来快速崛起的代表供应商之一,已实现高通8155/8295两代座舱计算平台的规模化量产交互。其IN9.1座舱域控制器支持多达11块高清显示屏的画面渲染和显示,以及9路摄像头输入功能等,满足了客户对于座舱内显示系统和智能驾驶功能的多样化需求。这一产品的成功推出,进一步巩固了蜂巢电子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市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