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从2024年至2025年,减产与裁员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这一传统行业。近日,多家国际知名汽车集团及其零部件供应商纷纷宣布大规模裁员与减产计划,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保时捷,作为大众集团旗下的豪华品牌,近期透露将通过提前退休和补偿性裁员等自愿性措施,在未来四年内减少其德国两座工厂的员工数量,预计裁员人数将达到1900人。这一举措无疑是对当前市场形势的严峻回应。
与此同时,德国另一豪华汽车巨头梅赛德斯-奔驰也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为了实现到2027年削减10%生产成本的目标,奔驰表示将限制其俄罗斯工厂的产能并减少员工数量。尽管具体裁员规模尚未透露,但据外媒报道,这一计划可能涉及多达2万名员工。
日产和通用汽车同样未能幸免。日产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削减约9000名员工,并将2026财年的全球产能从500万辆减少至400万辆。而通用汽车旗下的自动驾驶子公司Cruise更是计划裁减50%的员工,并停止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
在供应链方面,大陆集团和采埃孚也宣布了裁员计划。大陆集团计划在2026年底前裁减约3000个工作岗位,而采埃孚则计划在2028年底前在德国地区裁减1.1万至1.4万名员工。
这场裁员与减产的风暴以欧洲车企及其供应商为重灾区。自2024年以来,包括大众集团、大陆集团、博世集团、舍弗勒、采埃孚和米其林等在内的多家企业都宣布了裁员计划,裁员规模庞大,从几千人到上万人不等。
其中,大众集团的裁员计划尤为引人注目。为了实施重大成本削减方案,大众曾计划针对12万德国员工削减10%的薪资,并关闭至少三座德国工厂。尽管这一计划最终因工会反对而暂时搁置,但大众仍然计划削减德国工厂约73万辆产能,并在2030年前以“社会能接受的方式”裁减约3.5万名员工。
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的数据也揭示了这一行业的严峻形势。仅在2024年,汽车供应商就宣布将裁减5.4万个工作岗位,大部分将在未来两年至五年内落实。这一削减规模已经超过了疫情期间失业人数的总和。
业绩下滑是这场裁员与减产风暴的根源所在。从部分大型整车集团及供应商的财报表现来看,下滑几乎成为了主旋律。以梅赛德斯-奔驰为例,其2024年全年营收同比下滑4.5%,息税前利润同比下滑31.9%,销量也同比下滑3%。
面对业绩压力,降本增效成为了企业的共识。奔驰已经启动了一项全面降本增效计划,计划到2027年削减10%生产成本,节省50亿欧元的开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奔驰采取了裁员、优化供应链成本、精简产品线以及将生产重心逐步转移至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等措施。
在这场全球汽车产业的大变革中,无论是整车厂还是供应商都面临着转型之痛。为了尽快走出困境,不少海外车企及供应商正在加速布局和深度调整。奔驰计划在2025年至2027年间推出36款车型,其中电车的占比将逐渐上升,与油车形成平衡。
全球汽车产业的变革仍在持续,裁员、减产与降薪已成为这一行业的“新常态”。对于处于阵痛期的海外车企而言,这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