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在最近的一次财报电话会议上透露,面对美国市场对大型电动汽车存在的成本与技术挑战,福特正积极探索增程式混合动力(EREV)作为市场突破口的潜力。法利指出,尽管电池成本逐步下降,但大型车辆所需的大容量电池依然价格高昂,这使得增程式混动技术成为一项具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案。
此前,福特曾计划推出一款电动三排座SUV,但该项目因无法达到预期盈利目标而被搁置。如今,福特转而致力于开发增程式电动汽车,利用内燃机为小型电池组充电,旨在确立其在美国市场的竞争优势。
这一战略转变不仅反映了福特对电动化转型的新思考,也契合了全球汽车行业在混动技术上的激烈竞争态势。大众、比亚迪、吉利等国内外汽车制造商纷纷发布全新的混动技术或战略规划,混动技术已成为车企“内卷”的新焦点。业内预测,以插电混动(PHEV)和增程式混动(REEV)为代表的市场将在2025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在中国市场,盖世汽车研究院预计,2025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将以2%-3%的增速发展,其中新能源汽车,特别是增程式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将保持快速增长。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认为,2025年插混和增程式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比重将接近50%,显示出混动技术的巨大市场潜力。
混动技术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油电混动(HEV)到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再到增程式智能混动的三大重要阶段。1997年,丰田推出全球首款量产混合动力汽车普锐斯,标志着混动技术走向成熟。随后,本田的Insight等车型进一步推动了混动技术的普及。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快速发展,比亚迪的秦等车型成为代表。近年来,增程式混动技术凭借大功率电机驱动和系统优化,成为市场新宠,理想ONE等车型的成功上市便是明证。
然而,混动技术的规模化推广仍面临诸多挑战。成本问题是关键之一,电池、电机、电控、发动机和变速器等核心部件的成本构成复杂,降低混动技术成本成为车企的共同追求。宁德时代发布的骁遥超级增混电池,通过采用钠离子电池技术和创新管理系统,旨在提升电池性能和降低成本,已应用于理想、阿维塔等多个品牌。
混动技术的产业政策尚待明确,市场接受度需进一步提升,关键零部件供应链的稳定性也是制约因素之一。IGBT等核心部件的缺货问题曾一度影响混动汽车的生产和交付能力。
尽管面临挑战,混动市场的高速增长态势不减。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5.5%,其中插混汽车销量占比突破40%,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增程式汽车逐渐成为市场主流,理想和问界等品牌推动了消费者对增程式汽车高端品质的认可。
面对日益增长的混动市场,车企纷纷加大投入。奇瑞、比亚迪、大众、吉利等企业相继推出新一代混动技术,力求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车企之所以在混动市场展开“血拼”,一方面是因为混动市场增速迅猛,另一方面则是对新能源政策转向和消费者续航焦虑的回应。
盖世汽车研究院指出,随着插电混动技术的不断创新,消费者对可油可电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增程式电动汽车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包括小米、小鹏等新势力车企也在积极布局增程技术,市场竞争愈发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