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电影市场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观影热潮,而在这场盛宴中,《哪吒2》无疑成为了最耀眼的明星。
清晨的影院外已是人头攒动,连影院内的付费按摩椅也座无虚席,影院经理笑称,《哪吒2》的火爆程度让他们不得不将放映版本统一调整为2D,因为按照这样的上座率,3D眼镜的清洁工作根本无法跟上。
早在春节档开始前,就有不少观众和业内人士对《哪吒2》寄予厚望。deepseek等预测工具也纷纷将宝押在了这部电影上,而最终的结果也证明,这些预测并非空穴来风。截至某统计节点,《哪吒2》的累计票房已突破15.83亿,而猫眼更是预测其最终票房有望冲击67.40亿,稳坐春节档票房冠军的宝座。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到《哪吒之魔童闹海》,观众们苦等了五年,而《哪吒2》也没有让观众失望。哪吒,这个在我们文化中特立独行的英雄,再次以全新的形象跃上大银幕,引发了观众们的强烈共鸣。
如果说《哪吒1》讲述的是哪吒打破宿命的抗争,那么《哪吒2》则更多地聚焦于对规则的挑战。影片不仅反对父权的糟粕,还深刻揭示了无处不在的歧视现象,将个人的抗争延伸到更宏观的群体性反抗叙事中。
哪吒的反抗之路,从对抗父亲开始,却又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内部。在影片中,哪吒面对的不仅仅是父亲李靖的权威,更是整个社会的不公与压迫。他试图推翻那些迂腐、腐朽的旧秩序,重塑世界的评判标准。
影片中的父与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东海龙王和申公豹的父亲,都曾是规则的妥协者,他们的退让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无奈和牺牲。而哪吒与敖丙则选择了勇敢的反抗,他们不惜以性命相搏,去重塑自己的肉身,从看似必死的局面中闯出了一条生路。
除了对父权的反抗,《哪吒2》还深刻揭示了社会中的歧视现象。申公豹作为“小镇做题家”,勤勉练功却难以改变命运,他深感绝望的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阶级固化和社会偏见的反思。同样遭受偏见的还有龙族,他们立下赫赫战功却反被镇压海底千年,这种不公无疑是对英雄们的极大嘲讽。
哪吒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反抗和突破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自我成长和身份认同的故事。从第一部中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到第二部的“小爷是魔,那又如何”,哪吒逐渐完成了对自己魔丸身份的接纳,也打破了“出身决定论”的枷锁。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观众,身份和出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真正的力量来自内心,来自对自我的接纳和认同。
影片的结尾,哪吒和所有龙宫妖族冒着必死的决心,顶着所有仙族的重压,彻底冲破大鼎的一幕,让观众热血沸腾。这种勇于探索、敢于挑战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哪吒身上,也激励着现实中的每一个人。
然而,《哪吒2》也并非完美无缺。在亲情线上,影片或许用力过猛,偏向了一种理想化的情感模式。这种“娇子文学”式的情感表达,虽然让观众感动落泪,但也难以避免地与现实中的家庭关系产生了距离感。毕竟,在现实中,父母的爱往往夹杂着个人的喜好与期望,难以做到如此纯粹无条件。
尽管如此,《哪吒2》仍然以其深刻的主题、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制作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部关于勇气、反抗和成长的史诗。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哪吒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去追求自由、平等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