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在1月份的零售表现略显疲软,销量仅为179万辆,同比下降了12个百分点。然而,这一月份的批发销量却达到了210万辆,与去年同期持平,这主要得益于出口市场的强劲需求和终端库存的补充。部分汽车制造商在完成2024年的销售目标后,将部分销量转移至2025年初,以确保新年度的销售开门红。
尽管整体市场表现尚可,但车企间的分化现象却十分明显。在销量排名前30的车企中,有17家出现了销量下滑,占比超过一半,且合资车企的下滑比例高于自主品牌。这一趋势反映了车市内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上汽大众在销量排名中位列第六,但其月销量突破10万辆的势头已经明显减弱。通常情况下,单月销量能达到10万辆的车企有7-9家,但1月份这一数字减少到了5家。这既受到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也反映了2025年车市前景的不明朗。
长城汽车在1月份的销量也继续下滑,跌幅达到22.5%,至6.8万辆。这一表现显示出长城汽车在销量和利润之间更倾向于后者的发展策略。
特斯拉虽然一直保持在销量前十的行列,但随着国产纯电产品的崛起,其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1月份,特斯拉的销量下滑了11.5%,排名从第六降至第八。
另一方面,五菱凭借入门级纯电产品的热销,似乎重新回到了销量前十的行列。1月份,五菱的月销量增幅接近翻倍。然而,随着比亚迪和吉利等品牌的入门级产品进入市场,五菱将面临新的竞争挑战。
在销量前十的车企中,丰田是唯一一个实现销量增长的企业,增幅达到11.7%。即使在一汽丰田,其销量也出现了17%的增长。尽管合资品牌整体表现不佳,但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丰田的韧性和实力依然强劲。
东风日产在销量排名中位列第十三,虽然销量依然下滑了39%,但其排名有所巩固和回升。今年以来,东风日产采取了“一口价”的销售模式,尽管无法完全阻止销量下滑,但有助于延缓下滑速度。
宝马和奔驰一直保持在销量前15的行列,但1月份奔驰的单月销量不足4万辆,显示出其需要提升产品体系的国产化程度。同时,对于BBA等豪华品牌来说,重塑价格体系变得越来越重要。
上汽通用的销量跌幅在收窄,1月份下滑了6.6%,基本已经触底。从排名来看,上汽通用已经从原本20名开外的位置上升到了第十七位。随着一系列变革措施的落地,上汽通用的销量有望缓慢回升。
在销量排名前30的车企中,新势力车企的数量有限。尽管2024年新势力车企的热度很高,但其总体销量仍然难以与传统主流车企相匹敌。然而,今年1月份,新势力车企的表现却有所不同。小鹏、理想、零跑和小米等车企在销量排名中占据了18至22名的位置,挤下了原本应该在市场前列的东风本田、东风自主和广汽本田等车企。
新势力车企所代表的电气化和智能化趋势正在被市场和行业所接受和认可。特别是小鹏和零跑等车企的销量持续增长和排名上升,与其产品的性价比有直接关系。然而,对于新势力车企来说,想要在短期内获得更高的销量和更大规模并不容易。因为每家车企都在进步,都在争夺市场份额,而且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共识已经达成。
各系别车企的市场份额变化不大。德系车企的销量仍在下滑,单月市场份额已经跌至13.9%。大众品牌和BBA等传统豪华车市场正在受到头部自主和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挤压。日系品牌的销量下滑最为严重,1月份同比下滑幅度达到33%,市场份额已经跌破10%。美系品牌随着通用和福特的下跌以及特斯拉的竞争压力增大,其市场份额也基本保持在5%左右。
自主品牌在1月份的整体销量增长了14.4%,市场份额提升至68.7%。这一表现显示出自主品牌在车市中的竞争力越来越强。随着几家头部车企的势头和产品布局的不断完善,自主品牌在今年某个月份的市场份额有望突破七成。